歐洲技術管理研究院(Europe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EITM)對研發管理有如下的定義(Gregory, 1995):
「技術管理係有效地辨識(Identification)、選擇(Selection)、獲得(Acquisition)、發展(Development)、開拓(Exploitation)以及保護(Protection)產品(或生產)程序及基礎性的技術,以維持(及強化)與企業經營領域相關的市場地位及經營績效。」
就技術管理的有效運作而言,許多公司面臨兩個很重要的課題,分別為建立業務部門與技術部門間的對話與相互瞭解;以及運用適當的工具與程序來建立與持續地維持技術資源與公司目標的連結。要達到以上的目的,EITM建構技術與公司目標的系統架構圖,如圖所示。

資料來源:Gregory, 1995
技術管理的架構圖
其中顯示技術管理需兼顧商業觀點(commercial perspective)以及技術觀點(technological perspective);前者可以追溯至哈佛大學教授Porter的競爭優勢的觀念,也就是重點放在企業的定位,探討誰是公司的顧客?企業要滿足他們什麼樣的需求?此市場的產業環境如何?本公司相對於競爭對手的競爭地位如何?市場或顧客的變化給本公司帶來什麼樣的機會與威脅?企業策略的主要內涵即為:經過以上的探討與分析之後,規劃者為企業規劃一個有利的市場定位,以獲得相對的競爭優勢;由於此策略的觀點係為迎合市場環境的變化,故又稱為市場拉力(market pull);後者則由內部能力(技術、資源)的角度出發,探討公司的能力應如何有效運用?如何發揮?如何拓展?以強化競爭優勢;這種以內部能力(技術、資源)為觀點的思維被稱為企業資源本位觀。這種觀點認為以資源和能力所形成的優勢,較能對抗劇烈的外在環境變化,亦較能採取快速的因應行動。一般而言,企業外部環境變化得越快,企業長期的策略與規劃則越依靠企業內部的資源和能力。由於此策略的觀點強調運用與發展企業的能力,以運用在不同的市場上,故又稱為技術推力(technology push),下表為以上兩個觀點的思維觀點與應用。
表 市場觀點與能力觀點的比較
項目 | 市場觀點 | 資源與能力觀點 |
策略的驅動者 | 顧客與競爭者 | 獨特的資源或能力 |
主要策略 | 在市場上找尋適合的市場定位與地位 | 有效發揮核心競爭力 |
適用情況 | 相對較穩定的市場 | 動態的市場 |
在圖中段的部分,則為結合兩種觀點的經營策略(strategy)的擬定、技術的創新(innovation)以及研發的活動(operation);而串連這三者的即為技術管理,也就是技術的辨識、選擇、獲得、發展、開拓以及保護。
參考資料:Gregory, M. J., 1995, “Technology Management: a Process Approach”,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347-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