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或創業的過程當中,常常遇到前面到的道路混沌不明,阻礙著我們前進的步伐。
愛冒險、願意接受挑戰的人,總不排斥試試看沒有走過的道路;但比較在意風險、不願意生活太多變化的人,就會選擇變化不大、中規中矩的老路;這也是我們琅琅上口的冒險家(創業家)與上班族的分野。
今天就來談談這個背後鮮少人談的話題。
有答案信念的人與對是否有答案持懷疑心態的人,其結果差很多!
我們當老師的常常要出考題考學生,但老師也是人,有時候也會出錯題目,或題目沒說清楚;很妙的是在考試過程中,幾乎沒有學生會對老師出的考題提出疑義:老師你這個題目出錯了。反而是還洋洋灑灑的寫了一大篇。當然作老師的我們,最後也知道我們將題目出錯了,對學生的答案多少也會給點分數,算是一種補償+贖罪吧。
為什麼學生不會挑戰老師出的考題有問題?
我猜想是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從來不會挑戰老師的權威,當然也就不會挑戰老師出的考題(有個例外,我放在註解中);當學生的我們,發現這個題目怪怪的,我不會寫的時候,一定是我自己的問題,我沒有把書讀好、讀完(現在的學生大概很少在考試前把書讀完的吧!)所以寫不出來。
這種現象是學生預設問題(考題)有答案,只是我不會。
另外一種狀況則是,某項很難的技術或某項運動紀錄多年來難以突破,當競爭對手(企業或運動員)突然突破了該項障礙之後,其他的競爭者(包括我們自己)往往會在不太長的時間內,也突破了該項障礙,這種現象在過去屢見不鮮;我認為是競爭者認知到:原來這項障礙是可以被突破的,我之所以沒有突破,是我技不如人;於是加大研究或練習的力道,力求突破,最後還真的被突破了。
我認為這種現象,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這個問題有沒有答案的信念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如果沒有這個信念,也許這個問題永遠不會得到解答;但如果有這個信念,這個問題遲早,甚至不用太久,就會被解決掉。
創業家在創業過程中的重要問題是:我的產品到底有沒有人要?我產品的技術到底能不能突破?但這個問題在創業的當下是沒有答案的;若創業家有這個問題最終會被突破的信念,則他會堅持下去,最後真的給他突破了;若創業者(創業失敗我們很難稱他們是創業家)沒有這個問題最終會被突破的信念,最後創業者就真的放棄了,事業也就沒有成功的建立起來。
同樣的,研究也是一樣,若研究人員對一個創新的技術沒有突破的信念,當他遇到困難時,往往會選擇放棄,最後也就不了了之;反之,若研究人員對一個創新的技術有最終總會被解決的信念,堅持下去,最後往往也能成功。
有「答案」的創業項目,風險低很多!
之前的文章常常提到,創業不一定是高風險的活動,例如:進口替代(國內已經在用的外國貨,我在國內提供類似功能的產品或服務)、複製在別的地方或國家已經成功的創業項目,將之在地化、顧客主動找上門,希望你協助的項目、…等等,這些創業項目,我認為他們的風險就不會那麼高。這些創業項目呼應上節所述的「有答案」的創業類型;如果我沒創業成功,或我產品/技術沒有突破,是我的問題,不能怪罪於他人;因此,我只要更努力,最終就會有成果;只要創業者堅持下去,最後也真的能成功。
反之,若創業項目是世界上過去都沒有人嘗試過的,或嘗試過都沒有成功的,這時創業者面臨很大的心理挑戰,他不知道堅持下去是否真的能突破?以至於在執行的過程中,無法放開手腳,畏首畏尾,創業者可能做一半,遇到比較艱難的困難時,就放棄了。
有財務壓力與沒有財務壓力,也差很大!
驚世警語有提醒過,不要到賭場試試手氣,因為賭場的荷官賭的是賭場的錢,他(她)沒有壓力;你賭的是你自己的錢,壓力山大;在正常的狀況下,一個有壓力的人與一個沒壓力的人對賭,想也知道誰的贏面比較大;更遑論,賭場老闆賭的是「機率分布」,只要賭的局數夠多,他們就不會輸;你賭的是「機運」,機運就看老天了。
同樣的,不論創業的規模有多大,往往都需要掏自己的腰包來創業;如果創業需要壓上自己的身家性命,在創業的過程中,能保持腦袋清醒者,幾希。
很多人不是含著金湯匙出身的,他創業的第一桶金往往是在職場上辛苦多年賺來的;要他將這些資金投入一個沒有把握的創業項目,他也會瞻前顧後,深怕血本無歸,以至於在創業的過程中無法施展手腳。
反觀成功的連續創業家,由於過去創業成功,累積了一定財富,創業的財務壓力沒有那麼大、甚至建立了自己的創業成功方程式,知道如何避免創業失敗,以至創業信心也比新創企業的創業者強得多、且很可能他們很享受從0到1的創業探索過程;因此,他們再次創業的失敗風險就遠小於初次白手起家的創業者。
此外,還有一種是富二代創業,他們也沒有財務上的壓力,至於他們的創業成功率,可以比照上面的邏輯推推看,於此就不再贅述了。
另一種創業叫企業內部創業,這樣的創業比較沒有創業資金的壓力,且有原企業的資源(行銷、通路、製造、供應商、研發、財務、法務、…)可支援,讓創業者無後顧之憂;但內部創業的模式,很多人不看好,其主要理由如下:1. 創業者沒有壓力,不會認真做;2. 創業者原本已是企業內部的專業經理人,領有高薪,創業這麼辛苦,賺的也不會比較多,實在不需要沒事找事。
其實這兩種理由都建立在「金錢」的觀點上,不能適用於所有人。有些人(可能也不少)只要薪水足夠用,願意投身一些有意義的活動,慈善事業是一種、創造價值(包括學術價值、使用者價值、社會價值)也是一種;這也是大學教師或研究人員的薪水不是很高,但足夠用,有不少人會將心力放在創造價值上面;當然我們也看到很多素位屍餐、拿錢不幹事的大專教師或研究人員。因此,我認為內部創業不是模式或制度上的問題,是人選的問題。
但,我們很少看到企業內部員工、大專教師、研究單位的研究人員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願意花自己的大錢(小錢不算)來創造價值的;例如學校教師沒有申請到國科會的研究計畫時,往往就先將研究計畫放一邊,等下次申請到獎助金再說;這種心態與我們認知的創業家的心態就明顯不同了。
綜合以上,我們將以上的論述整理成圖一;圖一以是否「經常創造價值」(創新)與有無「後顧之憂」兩個軸向將以上所討論各種特質的人士進行分類;連續創業家、教師、研究人員、企業內部創業等人歸屬於第一象限,他們都經常性的創造價值且無後顧之憂(不包括那些拿錢不幹事的大專教師與研究人員);至於專業人士、無腦的富二代(沒經歷市場洗禮的富二代,人家鼓動他去創業,他聽起來不錯,就去創業了)則屬於無後顧之憂,但不見得常常創造價值的第二象限;至於拿辛辛苦苦賺到第一桶金的白手起家創業者,則當創業失敗時會很心疼,因此行事作風上較為瞻前顧後,無法放開手腳大步向前,他們屬於經常性創造價值,但有後顧之憂的第四象限;至於一般職場人士則屬於不常創造價值與有後顧之憂的第三象限。
圖一、各種特質人士的分類(之一)
雖然經過圖一的分類,可以較清楚的瞭解各種特質人士的分布,然對於我們最有興趣的創業家、企業內部創業、教師、與研究人員則擠在一起,有必要將他們也分開。因此,引入一個新的軸向「願意用自己的錢創新(創造價值)」,如圖二所示;圖二右半邊就可將連續創業家、百手起家、企業內部創業、專業人士、教師、與研究人員分開;由圖可知,專業人士、教師、與研究人員,他們比較不願意用自己辛辛苦苦賺的錢來創造價值,而創業者(包含連續創業家與白手起家)則願意將自己的錢貢獻在他們的事業上,至於企業內部創業者則介於兩類人的中間。
圖一、各種類型人的特性(之二)
結語
今天論述有點發散,總結一下我的想法:
- 面對前景未明的將來,執事者有沒有「答案」的信念,強烈影響著最終的成果;創業家的開疆闢土及大專教師與研究人員的突破性研究,面對的是不一定有結果的未來,如果他們有強大的解決問題信念,最終總能摘到勝利的果實;因此,他們需要有一顆面對前景「混沌不明」的強大心臟;這也是創業家突破創業困境、大專教師與研究人員突破研究瓶頸的關鍵;
- 願不願意為你的創造價值(創新)付出重大的資本投資,是創業家與專業經理人、大專教師、研究人員的重要分野之一;創業家願意,而其他人則不願意;這可能與他們生長的環境、他們累積第一桶金辛苦的程度、以及他們所累積的財富總量有關;連續創業家與富二代他們擁有雄厚的資本,以致於有好的創業項目時,他們比較會願意投下重資來實現;反之,專業經理人、大專教師、研究人員可能就不願意;投下重資,又無後顧之憂的人(連續創業家與富二代)他們在重大決策時,比較沒有包袱,決策明快,且理智;反之,白手起家則在投下重資時,往往會考慮萬一創業失敗,則一輩子難以翻身;若此,他們在面臨重大決策時,會瞻前顧後,放不開手腳,以至錯失最佳時機,或下了不夠理智的決策。
無論如何,創業要謹守一個信條:創可承擔的起的事業;所謂可承擔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不要好高騖遠,作自己專長的事;一個是萬一創業失敗,不會敗掉所有的身家性命。
共勉之!
註解:
我高中是讀師大附中的,師大附中的學生不是頂尖,但還算過得去。記得有一次物理會考(很多班一起考試的那種),考到一半,我班上一位優秀的同學跑到前面跟物理老師嘰嘰喳喳說了一頓;接者,物理老師又跑出去,跟其他的物理老師也嘰嘰喳喳了一頓;討論之後,物理老師跟這位優秀的同學說了一下,其他人繼續考試;我看到這一幕,我想說是考卷有問題嗎?但我檢查了一遍,看不出考卷有什麼問題,這件事就這樣結束了。下次又考物理了,這次我看到有一個題目與上次考卷的題目類似,但前面多的一大段敘述,將題目的前提條件說得更清楚,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上次我那位優秀的同學是對題目提出挑戰,認為題目沒講清楚,無法作答。有了這次經驗,我認知到原來老師出題也是會有問題的(至少沒把前提條件說清楚);但我更認知到,我與那位優秀同學的「學力」差距。
我記得我當兵的時候,每到放假前夕就要考莒光教材,考100分的才能及時出營,沒考100分的就要再等幾個小時,才能放風;我就是那種從來不會考到100分的那種學生,常被同學笑,博士(我是獲得博士學位後才去當兵的)用理解看書,不會背書,的確書上的文字我背不起來。記得有一次考試,我還是沒拿100分,我有錯一題是非題,題目是:(⼞是、⼞否)我國軍隊目前最大的問題是軍隊沒有國家化;我回答「否」,但答錯了;我想這題我怎麼可能會錯,我就問同學,同學就翻了課本(莒光教材)給我看,的確有這樣的敘述。
原來這段話的是放在國民黨蔣中正北伐的情境下的敘述。
題目漏了前提沒說,我哪知道。
你也許會好奇,那同學答對了嗎?
是,他們都答對了!
我心想我真是佩服,他們是背文字,我是背意思。
所以這次我又在營多留了幾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