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系列討論製作產業技術地圖的課題之後,也許是時間討論一下其他國家實際案例的時候了,以下我們舉我認為最認真,且資訊揭露最全面的加拿大產業技術地圖的操作過程做為說明的案例,以為借鏡。(很可惜我蒐集資訊的相關網頁已經不復存在,只能使用之前我所整理的資料分享之,殊為可惜!)
1990年代中期,加拿大政府認知到知識經濟時代新技術與創新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具有創新能力的公司享受較大的營業額、更高的利潤、以及更大的國際市場份額。而加拿大的創新績效遠較其他G7(七大工業國)國家來得遜色,因此擬尋求新的方法以加速加拿大的創新。在此目的之下,加拿大政府擬定了所謂的「加拿大創新策略」(Canada’s innovation strategy),要點包括:促進公部門與私部門的知識基礎建設,以增進加拿大的研發績效;確保藉由知識運用、提升獲利的廠商數量大幅增加;發展世界最具技能與智慧的產業從業人員;使加拿大成為世界公認的領導創新的國家…。
在此基調下,加拿大工業部認為如果各單位(包括產業、學校與研究單位)間能分享共同的創新目標、並在此目標下共同研發,則可大幅促進創新的步伐。由於技術地圖的製作(roadmapping)可將業者齊聚一堂,以開放的胸襟共同討論未來所面對的技術課題,並促進各單位間的合作,因此可作為促進加拿大創新能力的重要工具。
加拿大工業部於1995年開始積極推動產業技術地圖的製作工作,自1996年起,每年推動一~四個產業進行技術地圖的製作,截至2006年止,共進行了20個產業(清單如附件),超過220家廠商、400位產業界的專家,以及約50位來自學校、研究單位、協會與政府部門的專家參與。
加拿大政府,尤其是工業部,對有興趣製作技術地圖的產業給予經費與人力的大力支持,相關的作為包括:
1. 給予經費的補助:大約提供12.5萬加幣的補助,如超過兩年則補助20~25萬加幣。
2. 給予行政支援:提供兩位政府官員與一位行政助理以協助技術地圖的製作。
3. 協助進行產業研究,並提供產業相關資訊。
4. 協調其他政府部門或單位的支持與參與。
5. 向有興趣的產業展示產業技術地圖的觀念、效益,並提供熟悉方法論的專家協助產業進行技術地圖的製作。
6. 扮演會議支援或技術地圖專案經理的角色:協助尋訪與確認主導技術地圖製作的業者、成立指導委員會、技術委員會、支援專題研討會的召開、確保技術地圖的順利進行、協助後勤支援的工作,包括會議紀錄與最後的技術地圖報告與意見徵詢。
7. 編輯技術地圖製作指引:介紹技術地圖的製作方法,律訂政府協助的事項…等。
8. 定期檢討已完成技術地圖製作的產業,實際運用的狀況,並完成檢討報告。
9. 檢討技術地圖製作過程中的得失,並完成改善意見,做為後續推動的參考。
由以上的整理,可知加拿大政府,尤其是工業部,對推動產業技術地圖的用心與積極;以下即介紹加拿大第一個產業技術地圖—「加拿大飛機設計、製造與維修產業技術地圖」的製作過程與內涵。
一、緣起
加拿大安大略航太議會(Ontario Aerospace Council)於1994年指出安大略省應建立更具競爭力的航太工業基礎建設,以面對全球航太產業的競爭;在此同時(1995年)加拿大工業部正積極為推動產業技術地圖而準備,並探討技術地圖用於航太產業的可行性;此一構想為安大略航太指導委員會所注意,並認為與其稍早所進行的策略規劃相輔相成;因此雙方於1995年開始共同推動航太產業技術地圖的製作工作,並律訂「飛機製造與維修」為技術地圖的製作範疇,進行所謂的先導計畫(pilot project)。並邀請Messier-Dowty公司總裁Ken Laver先生為主導者。
二、加拿大航太產業概述
1995年加拿大航太產業的產值約為56億美元,大約有200家公司、雇用約4萬名員工;產值中大約70%為出口,國內市場所佔的比率很小,約30%,因此國際貿易與國際競爭力為加拿大航太產業的重要關鍵因素。
加拿大飛機及飛機組件的出口份額佔世界的第五位,也是世界少數幾個在飛機工業具有出口剩餘的國家。
三、製作產業技術地圖的必要性
於1990年代起,全球飛機製造產業面臨重大的挑戰,包括:(1)飛機製造業快速遠離過去國防工業只重視技術與功能,並以成本加成的計價模式,朝向生產效率與技術並重的模式運作;(2)顧客需求改變,更重視成本與效率:由於國際飛機產業重組,產業供過於求,以致成本成為競爭的主要手段,航太業者必須藉由技術、製造流程、管理技能…等的改善,持續縮短產品發展週期與製造成本。而加拿大飛機製造產業恐將無法因應此一新的環境。
在進入21世紀時,加拿大航太產業將可能成為世界第四大的工業國。其成功的關鍵條件為:財務能力、與其他世界領先公司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瞭解市場的動態與趨勢、以及使用對的技術(right technologies)。但在快速變遷的產業環境,技術也越變越複雜,技術方案的發掘與選擇即成為重要的課題。
四、參與單位
由安大略航太議會(Ontario Aerospace council)推動技術地圖的推動工作,參與的單位有安大略省境內的航太公司(共22家)、國家研究議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的研究單位、加拿大國防部、工業部等。
五、願景
協助加拿大航空製造公司在世界航空產業各產品層級(整機、機身組段、引擎、系統件、零組件…)成為受優選的供應源(preferred source)。
六、技術地圖的目的
定義關鍵的促成技術,使安大略省航空產業的飛機設計、組造、維修、飛機系統與元件等活動滿足2001~2005年的顧客需要。
七、技術地圖的目標
提供私部門(private sector)與公部門(public sector)決策者一個具有產業共識的產業前景描述、(由市場驅動的)技術需求、資源投入指引、產業從業人員訓練需求與施政建議。
八、範疇
聚焦於飛機設計、製造、與維修活動,不包括太空、國防等領域。
九、計畫過程
計畫執行時間為1996年5月~11月,相關工作於1996年5月17日在多倫多展開。首先由加拿大工業部之航太與國防技術地圖工作小組對所邀請的航太公司的執行長與高階主管進行技術地圖相關簡報,並徵求參與者。當時參與會議的單位有22家航太廠商、加拿大航太工業協會、安大略省材料研發中心、多倫多大學航太研究院、國家研究指導委員會、加拿大國防部、安大略省經濟發展局、貿易與觀光局,以及加拿大工業部等,計66位高階主管與研發人員參加。這個會議建立技術地圖所需的市場需求基礎(requirements basis),並獲得廠商承諾參與後續的技術地圖製作工作。
接著,於1996年6月26日召開後續會議,由廠商的高階研發主管、國家研究指導委員會、與加拿大國防部組成八個技術工作小組(technology working groups),分別研究八個技術領域,分別為:設計、環境、維修(包括維修、修護、與翻修)、管理、製造、材料與結構、系統、與影像。每一個工作小組研究該領域的促成技術,並排定優先順序。
在往後的三個月裡,各技術工作小組針對每一項關鍵技術完成技術分析報告。
1996年10月29日召開全體技術工作小組會議,討論技術文件的內容。
1996年11月26日召開所有參與公司執行長與高階主管的會議,該會議對技術工作小組的成果進行最後的認可工作。
十、技術地圖製作流程
圖一為技術地圖製作的步驟,該流程分為三個主要步驟,分別為:市場、產品與技術,分別說明如下:
1. 評估市場需求
本步驟為需求面的評估工作,由顧客端向下發展,包括第一層的飛機製造、第二層的飛機主要部件製造、第三層系統供應商、第四層零組件供應商…等等依序展開,以瞭解各級顧客的需要。由於市場需求(顧客需求)為參與者對市場巨觀的看法,故沒有所謂的「公司內部資料」問題,可以與參與者共同分享。方法如下:
· 確認市場需求
要求所有的參與者列出2001~2005年顧客需求、環境保護與法規等;但先不將滿足這些需求所需要的成本考慮在內。
· 市場需求簡報
於1996年5月17日的啟動會議(launch meeting)中由與會的高階主管簡報他們所預估的市場需求,這個會議也確認是否繼續進行後續的工作。
· 市場需求文件
市場需求簡報與討論將納入啟動會議的會議紀錄,這個市場需求將成為後續技術地圖製作的基礎。在環境與法規方面共定義出:噪音減量(noise reduction)、廢氣排放(emissions)、有害材料(hazardous materials)、有毒廢棄物(toxic wastes)、飛行安全(flight safety)、防撞(crash worthiness)等六小項的需求;在顧客需求方面則共有更重與更遠(heavier and farther)、更便宜(cheaper)、更快(faster)、舒適(comfort)等四大項20小項的需求。
資料來源: Canadian Aircraft Design, Manufacturing and Repair & Overhaul Technology Road Map Summary and Overview, 1996
圖一、加拿大航空產業技術地圖製作步驟
2. 確認產品屬性與功能特性
此一步驟從供應面的角度出發,探討廠商應發展什麼樣的產品以滿足未來的市場需求。由於此步驟涉及廠商內部的產品規劃資訊,廠商不願意進行資訊的分享。因此變通的辦法為:廠商「自行」檢視她們滿足未來(2001~2005年)市場需求的業務策略,以及定義她們下一代產品的屬性與功能特性;包括漸進式的創新與突破性的創新。
3. 技術規劃
定義關鍵與必要的技術,以獲得飛機設計、製造與維修的競爭力;這些關鍵與必要技術應詳細描述,使廠商得以評估她們現在的能量,並進而評估技術的缺口。由於這些技術的描述並不涉及公司內部的資訊,故可以拿出來與其他廠商分享。方法如下:
· 技術清單
由廠商考量未來市場需要、環境保護與法規等驅動因子,規劃未來產品屬性與功能特性,建立設計、製造與維修未來產品的技術清單。
· 技術主清單
加拿大工業部技術地圖支援小組整合個別廠商所提供的技術清單,整合成一個「通用」(generic)與無屬性(non-attributable)的技術主清單,並歸類至八大領域。
· 技術合理化說明與選擇會議
第二次整體參與者會議於1996年6月26日召開。主要工作為:(a)由技術主清單選擇關鍵技術以進行後續的分析,使用的評估準則如表一所示;(b)指派技術工作小組針對所選擇的技術進行深入的分析,完成技術項目的綜整表(本表省略,請參考:蔡璞(2006)第九章第一節)。
· 技術工作小組報告
技術工作小組運用三個月的時間進行他們的關鍵技術分析報告;關鍵技術分析報告以表二的格式呈現;這個工作有部分於6月26日的會議中完成,部分則於事後個別進行。
· 技術地圖草案會議
支援工作小組將技術工作小組的成果彙整成技術地圖草案,並於10月29日的所有技術工作小組會議中討論;並做成市場需求與技術需求對應表(本表略,請參考:蔡璞(2006)第九章第一節)。
· 執行長會議
於11月26日進行執行長會議,以核定技術地圖。
表一、技術評估準則
表二、關鍵技術分析報告格式
十一、技術地圖完成的十年後,加拿大航太產業概況
加拿大2005年的航太產值218億美元,出口185億美元,有7萬5千位的從業人員;較十年前(1995年)的產值56億美元成長三倍、從業人員的4萬名成長87.5%,如表三所示;表中顯示,加拿大航空產業經過產業技術地圖的洗禮之後可謂進步神速,其中還包括經歷2001年的911事件對航空產業的衝擊。
表三、加拿大航空產業技術地圖執行成效比較
2005年加拿大航太產業的研發支出佔加拿大全國研發支出的11%,比例相當地高;而加拿大政府還不滿意,於2007年4月又提出5年9億美元的經費支助,協助加拿大廠商進行競爭前的科學研究或下一代產品或服務所需技術的合作計畫,政府協助款為計畫總經費的30%。
十二、加拿大推動產業技術地圖的經驗
經過十年的推動與發展,加拿大政府整理出以下的經驗與教訓作為後事之師:
1. 產業主導
· 產業必須確認製作技術地圖的必要性,並對其事業發展有所幫助。
· 產業技術地圖的主導者扮演關鍵性的角色,以確保製作過程順利進行。
2. 旅程(過程)與目的地一樣重要
· 有興趣的利害關係人齊聚一堂共同討論產業的未來發展,具有關鍵性的效益。
· 提供產業內廠商間相互瞭解與互動的機會,以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網路與伙伴關係。
· 提供機會以增進各單位間的瞭解,包括大公司與小公司、政府、研究單位與產業界。
3. 政府為一個好的催化劑
· 基本上廠商的目光放在有利潤的地方,對長遠的計畫往往較為被動而不會自行進行。
· 廠商基於內部資訊的機密性,也不會主動合作。
· 技術地圖的觀念由獨立具有聲譽的單位(如工業部)來推廣效果較佳。
4. 技術地圖的效益往往難以定義與衡量
· 技術地圖的效益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浮現,使得效益難以追蹤。
· 各單位間的技術合作可以建立在技術地圖的架構之外,這些不完全是技術地圖的效益。
· 技術提升的效益有時不容易定義與衡量。
5. 技術地圖製作的方法與步驟需保持彈性
· 每一個產業與領域都有其獨特的特性與環境,不宜以單一的方法或步驟套用在各種產業或領域中。
· 協調者/促成者(coordinator/facilitator)需依實際的狀況調整技術地圖的製作方法與步驟。
6. 製作技術地圖的三個階段都很重要
· 基本上參與者大都會將焦點放在技術地圖文件的製作階段(第二階段),但建議三個階段(製作前的準備階段、製作階段、製作後的實施與改進階段,請參考:產業技術地圖製作的步驟)都應同樣重視。
7. 技術地圖的製作並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費用
· 第一階段大約是2.5萬~20萬加幣;整個過程大約在12~25萬加幣。
· 「優質」的參與者往往由於認知技術地圖的效益而願意貢獻額外的資源,可進一步降低政府的支出。
結語
本文討論了加拿大產業技術地圖的緣起、目的、製作過程、以及加拿大的經驗回饋,如開篇所述,這是我覺得最全面、資訊揭露最完整、最認真、以及產生相當成效的國家,可惜的是因為時間久遠,相關的網站已經不復存在,殊為可惜。 最後我要強調的一點,加拿大的政府(工業部)扮演積極催化的角色,但整個產業技術地圖製作還是由業界主導,加拿大政府也不急於所有的產業都做(與我國不同,我們在工業局的一聲令下,所有的產業一起做),基本上是由政府鼓吹、產業主動申請、政府輔助,每年輔助1~4個產業的模式進行,一直持續了許多年(我算了一下快30年),加拿大的作法很值得我們借鏡,特推薦之。
後記
本文摘錄自
蔡璞,2006,技術資源規劃-技術地圖理論與實務,第九章第一節,台北:鼎茂圖書,ISBN: 978-986-122-828-0。
目前加拿大工業部產業技術地圖的相關網頁已不存在,無法得知目前加拿大在產業技術地圖的現況;但網路資料顯示,加拿大能源研究中心(CanmetENERGY research centres)仍在進行各領域的產業技術地圖(共16份技術地圖),代表這項工作不但持續進行,還擴及許多能源、環境、永續的領域。
參考資料
Canadian Aircraft Design, Manufacturing and Repair & Overhaul Technology Road Map Summary and Overview, 1996. http://www.strategis.gc.ca/epic/internet/inad-ad.nsf/en/ad03117e.html, accessed on May, 15, 2007. (本文件的連結已不存在,如有需要可向本人索取,[email protected])。
附件
加拿大1996~2006年間共進行了22個產業的技術地圖:
- Aircraft Cabin Management Systems Integration
- Aircraft Design Manufacturing and Repair & Overhaul
- Aluminum
- Bio-based Feedstocks, Fuels and Industrial Products
- Canadian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 Technology Roadmap
- Canadian Electrical Power
- Canadian Fuel Cell Commercialization
- Canadian Metal Casting
- Clean Coal
- CO2 Capture and Geological Storage
- Forest Operations
- Functional Foods and Neutraceuticals
- Future Fuels for the APEC Region
- Intelligent Buildings
- Language Industries
- Lean Logistics
- Low Cost Aerospace Composites Manufacturing, Processing and Repair
- Lumber and Value-Added Wood Products
- Marine and Ocean Industry
- Medical Imaging
- Technology Roadmap for Welding and Joining in Canada
- Wood-Based Panel Products
與加拿大能源研究中心(CanmetENERGY research centres)合作和/或在能源研究與發展辦公室的資助下仍在進行的各領域產業技術地圖(共16個產業):
- Bio-based Feedstocks Roadmap
- Clean Coal Technology Roadmap
-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Roadmap
- Electric Vehicles Technology Roadmap
- Fuel Cell Commercialization Roadmap Update
- IEA Technology Roadmap: Electric and 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 IEA,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Technology Roadmap
- Intelligent Buildings Technology Roadmap (PDF, 2 MB)
- Integrated Community Energy Solutions – A Roadmap
- Marine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y Roadmap
- Oil Sands Technology Roadmap
- Smart Grid Standards Roadmap
- Sustainable Housing Technology Roadmap for Canada
- Tailing Oil Sands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oadmap
- Technology Roadmap to Improve Wellbore Integrity
- Wind Energy Technology Road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