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現有產品的改良與創新開篇的說明,綜合劉常勇教授與本人的分類,大致可以將新產品區分為以下三類:
一、現有產品改良與創新
二、衍生性新產品
三、革命性的新產品
本篇將討論衍生性新產品的相關工具/技法,至於革命性新產品的工具與技法請參考該篇文章。
貳、構思衍生性新產品的工具/技法
在現有的產品或現有的市場橫跨一步,開發新產品或跨足鄰近的市場,即稱之為衍生性新產品。
衍生性新產品體現在(但不限於):1. 在現有產品/技術的基礎上,開發適合鄰近市場的新產品,其策略思維是將已建立好的核心能力充分發揮,把現有的產品型態再擴充(如圖一黃色區塊的部份);策略思維背後的邏輯是技術具有開發成本高、風險高,但重製成本低、且愈用愈精實的特性;因此,企業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核心能力,有必要盡量使用,以發揮最大效益;2. 為建立新的核心能力與開拓市場,企業有必要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建構新的能力,這些新能力可能已存在於同業或其他產業中;但這些能力也可能還在研發階段,尚屬於科學領域或技術的萌芽階段;而這些現有與新建能力所開發出來的新產品,可運用於鄰近或新的市場上去;此策略思維背後的邏輯即是建立新的能力/技術壁壘,以為企業建立新的競爭力。
圖一、衍生性新產品探討的領域(黃色區塊)
若套用至劉常勇教授的概念,衍生性新產品即是將企業的市場與技術疆域向外擴展(如圖二的橘色區塊),以強化企業的競爭力。
圖二、衍生性新產品將企業的市場與技術疆域向外擴展(如圖中橘色區塊)
基本上在現有產品改良與創新所使用過的技法/工具(順應時代潮流或技術發展、九宮格法(9 windows)、焦點團體法、調整顧客價值主張、調整產品屬性)在衍生性新產品領域都適用,於此就不再贅述了;另外,可運用於此領域的技法/工具還包括(但不限於):1. 產品屬性組合法;2. 發想檢核法;3. 轉軸(Pivot);以及4. 資料庫搜尋等;以下一一介紹。
一、產品屬性組合法
產品屬性組合法顧名思義就是將產品的屬性拆開再組合;首先,將產品依照誰是使用者?產品提供的主要利益是什麼?使用的場合在哪裡?等三個重要元素拆開;然後將使用者、利益、以及場合進行置換,再將之組合起來,來達到發展產品概念發想;這樣解釋,有點讓人捉不到頭緒,以下我們就以雞精為例,說明之。
我小時候對雞精的主要認知是作為探病時的伴手禮(當時年記小,雞精有什麼其他用途我也不清楚),給病人喝的;因為,雞精有營養,所以合適當作探病的伴手禮、又因為雞精很難喝(現在也是),所以病人家屬也不會拿去喝(如果送水果,大概都被家屬拿去吃了)、又因為價格有點高,所以送禮不寒磣;因此,雞精的使用者是:病人、主要效益是:補充營養、主要場合是:探病。
在透過對雞精的拆解之後,我們可以將使用者、主要效益與場合進行置換;首先,使用者可以不限於病人,可以是當長的兒童、被考試折磨不成人形的考生、也可以是氣血不足的婦女、當然也可以是老年人;主要效益可以是:補充營養、提神醒腦、補充體力、增加活力、延緩衰老、…等等;使用的場合就可以是:成長時期、考前、婦女經期期間、大量運動時、老年人的日常保養、…等等;最後將三個屬性(使用者、主要利益、使用場合)進行整合即可得到一系列的衍生性新產品,如圖三所示。
圖三、產品屬性組合法—以雞精為例
你可以用這種思維試著推演日常用品,例如:背包、手推車、腳踏車、桌椅、櫥櫃、…等等,你可以發現你很容易的就發展出許多衍生性新產品。
二、發想檢核法
我們在檢討、查核、探討、發想、構思一項事物的時候,往往容易栽進一條道路上,最後走向一條死胡同中,跳不出來;因此,在人們陷入死胡同時,我們往往建議發想者放下手邊的東西,去做些其他不用腦的瑣碎事情,例如:吃吃零食、散散步、洗洗澡、睡睡覺、…等等,先讓自己跳出現有的框架,過一段時間之後,再以另一個角度進入,說不定(往往會)就能將問題迎刃而解了。
然吃吃零食、散散步、洗洗澡、睡睡覺、…不是正規的作法,這樣做太隨機了;正規的作法應該是由多角度出發,探討解決問題或發想各種可能;那怎麼做呢?建立檢核清單(check list)無疑是最好、最實務的方式。
一看到檢核清單就會想到查核時,查核者手持一張清單,一項一項的查核被查核者是否在各個面向都有做到?有沒有遺漏未執行的項目?查核者手中有一份清單,查核者也不會隨便查核,想要查核什麼,就查核什麼,將查核侷限在一定的範圍內,讓被查核者也有所依循。
由此可知,查核清單實際上是一種多面向思維的方法,人們可以依據查核項目,一項一項的進行查核,而不會將思路侷限在一條道路上;因此,查核清單法不限於查核的場合,幾乎適用於各種場合,當然包括創意發想;目前,學者們已創造出許多種各具特色的查核清單,但其中最受人歡迎,既容易學會又能廣泛應用的,首推奧斯本的檢核表法(最早由美國作家,廣告學專家Alexander Osborn提出,世稱奧斯本檢核表法)(以下內容精簡自:MBA智庫·百科(奧斯本檢核表法));奧斯本檢核表共有九項檢核項目,整理如表一。
表一、奧斯本檢核表法
檢核項目 | 說明 |
現有的東西有無其他用途? | 現有的東西(如產品、發明、材料、方法等)有無其他用途?在保持原狀不變的情況下,能否擴大用途?稍加改變,有無其他的用途?… |
能否從別處獲得啟發? | 能否借用別處的經驗或發明?外界有無相似的想法,能否借鑒?過去有無類似的東西,有什麼東西可供模仿?誰的東西可供模仿?現有的發明能否引入其他的創造性思維?… |
能否改變/調整現有的屬性 | 現有的產品屬性是否可以作某些的改變/調整?屬性改變/調整一下會怎麼樣?可否改變/調整一下形狀、顏色、聲音、味道?是否可改變一下意義、型號、模具、運動形式?…改變/調整之後,效果如何?… |
屬性放大/加強/擴大 | 現有的東西能否擴大使用範圍?能不能增加一些東西?能否添加一些部件、拉長時間、增加長度、提高強度、延長使用壽命、提高價值、加快轉速?… |
屬性縮小/減少/省略 | 縮小一些會怎樣?現在的東西能否縮小體積、減輕重量、降低高度、壓縮、變薄?能否省略,能否進—步細分?… |
屬性替代 | 能否由別的東西替代?用別的材料、零件代替、用別的方法、工藝替代、用別的能源替代?可否選取其他地點?… |
重新排列 | 能否更換一下先後順序?可否調換元件、部件?是否可用其他型號?是否可以改成另一種安排方式?原因與結果能否對換位置?能否變換一下行程?變換一下,會怎樣?… |
調轉 | 倒過來會怎樣?上下是否可以倒置?左右、前後是否可以對換位置?裡外可否倒置?正反是否可以倒置?是否可將否定代替肯定?… |
合併 | 組合起來會怎樣?能否裝配成一個系統?能否將各種想法進行綜合?能否把各種部件進行組合?… |
除了奧斯本檢核表法之外,TRIZ的40個發明原則,也有異曲同工之效,也可以參考,由於網站上這方面的資源很多,我就不再贅述。
三、軸轉(pivot)
我的軸轉(pivot)概念來自於《精實創業》這本書,作者強調新創企業首要任務是用最少的資源來證明您所提供的產品/服務是有市場的(也就是有一群顧客會花錢買您的產品/服務),否則就不應該貿然投入大量資源開發未經顧客喜愛驗證的產品/服務,以免萬劫不復;但若實在無法達成這個驗證任務,新創企業就要考慮軸轉了;軸轉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 推近軸轉(zoom-in pivot):專注於產品的某一部件,例如原來是提供系統性的產品/服務,轉向做關鍵零組件;
- 拉遠軸轉(zoom-out pivot):例如原來做關鍵零組件的,轉向做系統;原來是做OEM的,轉向ODM、OBM;
- 顧客區隔軸轉:琵琶別抱到另一個顧客族群;
- 顧客需求軸轉:發掘並專注於顧客真正的需求;
- 平台軸轉:由提供產品/服務轉型成撮合買賣雙方的平台,或由平台轉型成產品/服務,例如:由買賣產品轉為提供雙方交易的平台。
雖然軸轉的概念來自於新創,但這個概念也可以作為企業構思衍生性新產品的工具。
四、資料庫搜尋
當然不應該忘記網站、學術資料庫、期刊、雜誌、專利…等等,都是衍生性新產品創意的來源;於此就不在贅述了。
由於日前在研究「為核心技術找商機」的方法論(之後會將這個方法論上網共享,但因牽扯廣泛,需要花點時間整理,以後再說),接觸到Goldfire這個工具,它是運用自然語言的方式搜尋龐大的資料庫(各國專利、期刊、文獻、…),使用者可以在輸入關鍵字之後,獲得該技術應用到哪裡去的資訊,非常方便。
綜合以上,企業要長久發展,必須不斷的強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發展衍生性新產品以向鄰近的市場擴展,即成為重要的手段之一。
下一篇將探討革命性新產品的工具與技法。
參考資料
Ries, E.(廖宜怡譯,2017), 精實創業(The Lean Startup),行人出版社。
Moore, G. A. (1999, 陳正平譯),龍捲風暴:矽谷的高科技行銷策略,臉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