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Blog文章是一篇篇PO上網的,各篇文章間的關連性並不強,因此值此Blog分享的尾聲,有必要針對本Blog各主題內文章的關連性進行梳理,以利瞭解本主題到底分享了哪些重要的觀念。
本文梳理設計思考的Blog文章。
一、緣起
我在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學院上課超過20年,其中有一門叫做「新產品開發與管理」的課程,聽其名就知道是講授一項新產品開發過程的管理。
這門課講了多年,學員們也都沒有意見,就這樣聽著(這也是臺灣人的慣性,上課不會主動問問題的。)
但,漸漸的這門課我愈講愈心虛,因為其「管理」的源頭「新產品」怎麼來?卻沒有探討。
也許我國產業都是先看國外或市場有什麼,我們回來依樣畫葫蘆,但做得性能更好、品質更高、價格更低廉,追市場就已經來不及了,所以也不急著創造新產品。那時我國的經濟學家給我國產業一的定位:「快速的跟隨者」;我們就這樣過了很多年。
但漸漸的我國已進入已開發國家,大陸的產品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複製速度急起直追,我國不能再以追隨者自居,而需要為市場創造新的價值或新的體驗,而不是過去的性能、品質與價格的傳統價值。
這時設計思考進入眼簾,將我長久以來虛的心充實起來,也成為我在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教學的重心之一。
綜合多年設計思考的教學經驗,我認為設計思考就是:
“深入探究研究對象的生活脈絡、社會脈絡與文化脈絡,洞察研究對象的思維、無形的制約(限制)、文化底蘊、未被滿足的需求、甚至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不了解的需求或渴望;再以創新思維來構想問題的解決方案,並經過反覆測試,確認所設計出來的產品/服務真正符合或滿足研究對象需求的方法!”
相關的論述請參考:什麼是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
我甚至也認為設計思考不只是用在產品或服務的創新上,而是「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問題解決方法」;產品或服務也只是設計思考用來解決人們生活上的不方面或未被滿足需求的一種方法。
二、設計思考的步驟
在設計思考界很有名氣的史丹福d-school 將設計思考的執行步驟分為五個步驟,分別是同理心(empathize)、定義問題(define)、創意發想(ideate)、製作原型(prototype)、以及測試驗證(test),如圖一所示,詳請參閱:設計思考的步驟。

圖一、設計思考的步驟
針對設計思考的這五個步驟,本Blog又詳細的將這些步驟以及所使用的工具進行深入的說明,包括:
設計思考之步驟一:「同理心」
同理心為以人為本設計思考的核心;藉由同理你的研究對象讓你了解他們,了解他們做事的方式與原因、他們的身心靈的期望與需求、他們對世界的看法以及什麼事情是對他們有意義的;總的來說,同理心的最終目的為:感知隱藏在人們背後的真正需求與原因。
使用的主要手段為「觀察」;觀察的最終目的就是發現核心意涵,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洞見(insight);並藉由所發現的核心意涵(洞見)重新定義問題(設計思考的第二個步驟)。我們說設計思考是藉由觀察來解決問題的方法,其主要可用在以下四個方面(但不限於):
1. 藉由觀察人們使用產品或服務時的不方便,發掘改善的空間
2. 藉由觀察人們的生活中發掘新的產品或服務的契機
3. 產品或服務面臨市場困境,藉由觀察以尋找突破點
4. 想解決一項社會難題、或推動一項改革,藉由觀察與深入探討以發掘變革的突破點。
設計思考之步驟二:「定義問題」
在藉由步驟一的觀察與取得的洞見之後,則進入步驟二的定義問題階段,其主要目的係將產品/服務的設計空間做更清晰的釐清,以利更專注的進行後續的工作。
定義問題的目標是訂定有意義且可操作性的問題陳述,也就是設計思考常常提到的設計觀點(point of view, POV);設計觀點應該是一個指導性的聲明,重點在於描述對特定使用者的見解與需求。
但要獲得有意義且可操作性的問題陳述之前,你必須要對你的研究對象有深層的理解,我們稱之為「洞見」;在此深層理解(洞見)的基礎上,進行產品/服務的構思與設計,才能讓研究對象有感,進而大嘆“你懂我!”由此可知,產生洞見是設計思考中重要的一步,如果沒有對研究問題的深層理解什麼都不必談了。(有關洞見可參考:設計思考的洞見(insight)。)
設計思考步驟三:「創意發想—創造許多想法並相互借鑒」
創意發想為由可操作性的問題陳述走向各種可能解決方案的過程,它將你對問題空間以及對目標客群的理解與你的想像力結合起來產生解決方案的步驟。
在這個階段,你將透過結合有意識與無意識的心智、關聯性與想像力的方式來進行創意發想;例如,在腦力激盪中,你可以利用團隊的協同合作,透過參考他人的想法來獲得新的想法;或者添加約束條件、周邊放置創意小物、擁抱誤解、…等方法將創意推向更遠的地方;此外,另一種創意發想技巧是邊製作原型時、邊思考。
設計思考步驟四:製作原型—快速且廉價地創造出可供展示與驗證的原型
凡是可以讓我們與使用者一同探究設計構想、評估、推動的有形物體或無形影像,都是原型;原型給設計構想一個「形式」,讓我們可以從具體的形式中學習,獲得使用者的回饋,獲悉構想的優點與缺點,然後確定下一步的新方向,做出更細部、更精鍊的原型。有關原型的相關說明,請參考:創新創業的原型以及原型的擬真度。
設計思考步驟五:測試驗證—展示產品/服務確認滿足使用者的期望或需求
在前面的設計思考步驟中,我們的思維已經進行了兩次大的躍進,一次是洞見與POV,一次是創意發想;不論你再怎麼努力,你對研究對象的洞見都是你進行小樣本觀察或訪談中體悟出來的,而最後勝選的POV也是由眾多不同的觀點中挑選出來的,是否廣泛適用,需要被確認;此外,創意發想則是你針對洞見、POV所發想出來的解決方案,是否真的能打動使用者,也需要被確認;這個需要被驗證與確認的東西我們就稱之為「假設」;我們將假設定義為:「會讓你的創新或創業遇到重大阻礙的自以為是、未經驗證的想法。」
綜合以上,不論是創新創業或是新產品開發,若想要成功,這些假設都需要被驗證,我們稱之為測試驗證,也是設計思考的最後一步;如果順利通過此步驟,那麼恭喜你,你的解決問題方案其成功機率就會高很多;若否,則你需要回頭檢視這兩次大躍進是哪裡「走偏」了,脫離了使用者的痛點與期望。有關假設的相關說明,請參考:創新創業中的「假設」。
三、設計思考的本質是解決問題
綜合以上對設計思考步驟的說明,我認為丹麥哥本哈根互動創新學院(Copenhagen Institute of Interaction Design, CIID)的「What」、「Means」、「So What」三段式架構,最能反應設計思考的背後深層意義;所謂的「what」的意義是探索問題的深層訊息,也就是深入了解被研究對象的方方面面;所謂「means」則是指what背後的意義是什麼?以至於對這個問題有新的認識,進而重新定義問題;至於「then what」則是在經過深一層的認識之後(means),提出的解決方案?(詳如:設計思考的本質)。
而這個「What」、「Means」、「So What」三段式架構與問題解決的三步驟:(1)瞭解(理解)問題;(2)分析導致問題發生的真正原因(肇因),並定義問題;(3)提出解決方案,的理念完全一致;因此廣義來說,設計思考的本質是設計或解決問題的一種有用的方法;但由於問題百百種,有些問題的肇因明確、有些問題的肇因含糊不清,需要深入的探究;有些問題的解決方案很容易,有些則解決方案不容易,需要提出創新性的想法才可以解決;不是一套「死」流程就可以解決的;因此,我針對不同問題的態樣,建構出圖二的問題分析與解決架構,以利依循。(詳可參考:設計思考與解決問題)

圖二、問題分析與解決的架構
四、為什麼我們推崇「以人為本」的設計思考
本人於2012年在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即大力推動設計思考的教學,我認為設計思考具有以下優點:
- 將問題的「謎霧」與問題的「解決方案」強力分開,讓學生習慣於不要遇到問題,不深思熟慮即直接跳到答案:
- 強調綜合思考能力與專案的整個流程,不強調分工;
- 建立創新性的團隊解決問題能力,發揮團隊的多元觀點與相互激盪;
- 建立事情「總是有改善的空間」的信念,打破過去我們總是劃地自限,認為事情就是這樣,沒什麼好改進的;
- 一掃過去我們總是認為自己沒有創意、或創意不足,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意自信心:
- 強調動手做,製作模型,展示給使用者(利害關係人)看;
- 接受使用者(利害關係人)對我們產品的批評,建立開放的心胸,不斷地進行改善;
…還有很多。
我在學校推行設計思考課程的成效相當顯著,我們以學生參加全國各地的創新創業競賽的成績來說明;國立虎尾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105~107學年度學生組隊參加校內外競賽獲得佳作以上獎項共55次,平均一年獲獎18次;然而在推行設計思考課程之前,101~104學年度則只獲得13次,平均一年獲獎3.25次,顯示設計思考的成效相當顯著,不但提升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且提升了學生的創新自信心,敢於向外挑戰。
結語
設計思考為一個創新性解決問題的有用工具之一,我堅信企業導入並運作生根,會有很不一樣的風景;但要順利導入,則企業面臨許多瓶頸與思維,要成功並不容易;事實上,我的觀察,臺灣導入設計思考成效並不顯著,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我對台灣導入設計思考的觀察,其中列出設計思考在企業中不易落實的原因,於此就不再贅述。
組織若想順利導入,就必須對組織導入新作為的手法嫻熟,這涉及組織變革的議題,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企業若真想導入,切不可掉以輕心;意者可參考組織導入新作為的策略(組織變革的策略)的文章,或有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