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0年代以前,大家對創業家的評價都不太好,“創業家”一詞代表著“貪婪、剝削、自私和不忠實”等負面的意涵;漸漸地在1980年代之後,“創業家”一詞轉向為正面的意涵,代表著“創造就業機會、盈利、創新與慷慨”等概念(Vesper and Gartner, 1997, p. 406)。現在大家大概都認為創業家不只是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同時也為社會注入一股正面的能量。
在1970年代,基本上高等教育大都還不知道如何將人們發展或塑造成為一個創業家;到了1980年代,有些大學開始將創業教育的一些元素納入商學院的課程當中;這股風潮由美國的大學開始,一直持續到21世紀的今天。現今,無數的學生不再只是想將自己準備好,以利於進入他人的企業;而是藉由發想出創新的點子成為自我的雇用者。截至2005年為止,美國超過1600所大學或學院提供創業相關的課程(Kuratko, 2005);同樣地,在歐洲的許多國家,如英國、德國、丹麥、西班牙、…等等,也吹起創業教育的風潮(Kuckertz,2013);當然亞洲的許多國家,包括我國也風起雲湧的推動創業教育;例如歐洲的丹麥,在過去的10年間大力支持創業教育,其目的為將大學建構成更具創業行動力的大學(Blenker et al., 2006; OECD, 2008);丹麥政府並於2010年決定將執行單位整合成單一窗口,以推動從幼稚園到大學的全教育體系的創業教育,因而建構Danish Foundation for Entrepreneurship – Young Enterprise 的組織(Moberg et al. ,2012)。此外,在亞洲的馬來西亞政府於2010年提出高等教育創業發展政策,此政策期能讓大學生具有創業思維與行動,以作為由中度發展的經濟體轉型為高度發展經濟體的觸媒。
總的來說,創業教育之所以在全球各地蓬勃發展,它主要的目的為增加創業家的質與量(Matlay, 2005),、提升受教族群的創業態度(Kolvereid & Isaksen, 2006)與創業傾向(Levie, 1999)、以及產出新創事業(Matlay, 2008),這些皆是創新型經濟體必備的元素。
就虎尾科技大學2015年迄今的創業教育成果而言,我們有以下的觀察:
- 學生的創業認知或準備度不足,中短期內難以成為推動創新經濟的推手:這有兩層限制條件:(1)學生的創新創業點子往往難以:「洞人心扉,動人心扉!」(引自台灣大學國企所任立中教授的體悟),所以洞人心扉係指能洞察人心,看到常人之未見,但卻是使用者(顧客)長久以來被忽視的需求,甚至自己也未意識到的需求;而動人心扉則是指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能趕洞使用者(顧客);如果產品或服務缺乏洞人心扉與動人心扉的元素,則產品或服務很難取得使用者(顧客)的青睞;(2)另一個限制則是學生的「心不夠大」,思考的重心點或行銷的視野往往是雲林或虎尾地區,很難產生大的影響力;
- 學生修創新創業學程往往不是以創業為前提(這也不是我們創新創業學程的目的),他們的職場起手式也都是在現存的企業中挑選合適的工作為首選。
既然創業教育培養學生成為創業家的目的沒達成,那創業教育的效益在哪裡,我們下一篇再討論。
參考資料:
Blenker, P., Dreisler, P., and Kjeldsen, J. 2006.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 the New Challenge Facing the Universities.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Communities, Working Paper 2006, Aarhus School of Business, Aarhus, p 2.
Kolvereid, L. and Isaksen, E. 2006. New Business Start-up and Subsequent Entry into Selfemploy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1(6), 866-85.
Kuckertz , A. 2013.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 Status Quo and Prospective Developments.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16, 59-71.
Kuratko, D. 2005. The Emergenc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Development, Trends, and Challenge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9(5), 577-98.
Levie, J. 1999.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 England: A Survey.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and London Business School, London.
Matlay, H. 2005. Researching Entrepreneurship and Education part 1, Education and Training, 47(8/9), 665-77.
Matlay, H. 2008.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n Entrepreneurial Outcomes.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15(2) 2, 382-96.
Moberg, K., Vestergallrd, L., Jorgensen, C., Markussen, E., and Hakverdyan, S. 2012. How to Assess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t University Lever- The Case of Denmark, Prepared for: Handbook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eries: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Fayolle, A. and Redford, D. (ed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2013.
OECD (2008), Entrepreneurship Review of Denmark.
Vesper, K. H., and Gartner, W. B. 1997. Measuring Progress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2(5), 4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