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的產生
新產品得以開發的先決條件當然是要有新的產品創意,也就是先要有新產品的構想,才有後續的產品開發;在本blog之前的許多文章裡即針對新產品的創意與相關技法有過系統化的整理,例如,新產品的創意從何而來? 新產品創意技法—現有產品改良與創新篇、新產品創意技法—衍生性新產品篇、新產品創意技法—革命性新產品篇;當然深度探索使用者內心的渴望,發掘他們未被滿足甚至連他們自己也未察覺需求的設計思考,更受到大家所推崇;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相關的文章,於此就不再贅述了。
又,在新產品開發管理的設計原則的文章中述及,為提高新產品開發的成功機率,我們將新產品開發的流程分為兩個階段(phases),第一個階段是確定產品的確是顧客要的,且有足夠的市場胃納;第二階段則正式成立新產品開發專案,建立適當的產品開發流程,並納入管理;而在第一個階段又分為探討問題與解決方案契合度(problem solution fit)與驗證產品與市場契合度(product market fit)兩個子階段;因此,我們特將問題與解決方案契合度(problem solution fit)與驗證產品與市場契合度(product market fit)這兩個步驟建議為新產品開發流程的第一步驟與第二步驟(詳如新產品開發管理的設計原則圖七),如圖一所示。
本文先針對第一個步驟,問題與解決方案契合度(problem solution fit),進行說明。

圖一、步驟一與步驟二分別為問題與解決方案契合與產品與市場契合
在產品/市場契合準備度指標中所述,我們將問題與解決方案契合(problem solution fit)的工作分為三個子步驟,分別是:Level 1:識別出使用者未被滿足的潛在需求;Level 2:產品概念成形;Level 3:關鍵假設完成驗證與產品價值主張明確;因此在這裡我們將新產品開發的第一個步驟分為三個子步驟,說明如下。
Level 1:識別出使用者未被滿足的潛在需求
企業人永用要記住,企業存在的充分條件是:有會付錢買你產品/服務的客戶!
客戶之所以會付錢,是因為企業有他們需求(痛點)的解決方案;因此,企業要將以下的問題,隨時放在心上:
- 產品的訴求(功能、性能)有滿足使用者未被滿足的需求嗎?有觸動到使用者連他們自己也沒察覺的潛在需求嗎?
- 這個需求會讓顧客願意掏錢來滿足(解決)嗎?
至於如何識別,當然首推設計思考,其藉由對顧客/使用者的深入理解,發掘他們未被滿足的需求,或連他們自己也未察覺的潛在需求,這個論點已經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次說明過。
為了確保產品開發者深度瞭解顧客/使用的需求,我們建議用以下一句話的結構來描述顧客/使用的需求:
作為一名「用戶類型」,我想要「做某件事情」,從而讓我「得到滿足」。
例如:
作為一位「老師」,我想要「增進我教學的互動性」,從而讓我「的課程受到學生的喜愛」;或:
作為一位「老師」,我想要「在我的線上課程中專心於課程的內容講授上,而不是手忙腳亂地操作線上軟體」,從而讓我「可以流暢的上課」。
Level 2:產品概念成形
在設計思考的步驟的文章中提到設計思考的執行步驟分為五個步驟,分別是同理心(empathize)、定義問題(define)、創意發想(ideate)、製作原型(prototype)與測試驗證(test);在Level 1:識別出使用者未被滿足的潛在需求的步驟主要是運用設計思考的前兩個步驟,也就是同理心(empathize)與定義問題(define);而本Level 2(產品概念成形)主要運用到設計思考的步驟三與步驟四,也就是創意發想(ideate)與製作原型(prototype)。
當然新產品的創意概念不侷限於設計思考常用的腦力激盪,也可以是工程師的發想、顧客的提示、或任何人;也可以來自本文一開始所提示新產品的創意從何而來?文章中所整理的任何來源;或運用新產品創意技法系列文章中的任何技法;但要把握一個原則,就是這個產品創意構想要能呼應使用者未被滿足的需求,並能用一句話來闡述之。
當設計團隊完成了呼應顧客/使用者需求的產品/服務構想之後,很重要的是要驗證這個產品/服務構想是否真的滿足顧客/使用者的需求;在設計思考的步驟之文中提到:在完成產品/服務構想設計之後,我們的思維已經進行了兩次大躍進,一次是洞見與POV(也就是對顧客/使用者的深層理解),一次是創意發想;不論你再怎麼努力,你對研究對象的洞見都是你進行小樣本觀察或訪談所體會出來的;而最後勝選的POV也是由眾多不同的觀點中挑選出來的,是否廣泛適用,需要被確認;此外,創意發想則是你針對洞見、POV所發想出來的解決方案,是否真能打動使用者,也需要被確認;也就是”洞人心扉與動人心扉”需要被確認。
為了確認我們的產品/服務構想,因此創新創業引入了「假設」的這個概念(請參考:創新創業中的「假設」);我將創新創業假設定義為:「會讓你的創新或創業遇到重大阻礙的自以為是、未經驗證的想法。」其中的關鍵詞包括:重大阻礙、自以為是、以及未經驗證;所謂重大阻礙係指如果犯下這個錯誤(對創新或創業的假想錯誤)會讓你的創新或創業必須重新思考、重新來過、甚至草草收場;自以為是係指你或你的團隊是這樣認為的,但沒經過驗證;未經驗證當然是指還沒有經過使用者的實際體驗,並證明有效或喜歡;由於新產品開發屬於創新的領域,當然假設的概念也同樣適用於新產品開發。
這些假設必須一一被驗證過後才能大幅提高產品/服務/事業的成功率;而這些假設最好能有具象的實體東西讓使用者把玩或使用,而不是嘴巴說說,這個具象的實體東西我們就稱之為原型;由於這些假設還沒有被驗證為「真」,因此原型的製作盡量簡單、低成本,即使驗證過後即丟也不可惜;這種原型不是要驗證技術上的可行,因此也不要求高的擬真度(請參考:創新創業的原型);原型又可分為低擬真原型、中擬真原型與高擬真原型;在驗證的初期的這個階段,使用低擬真原型即可(請參考:原型的擬真度)。
至於原型的設計除了以驗證重要假設、盡量簡單、低成本為原則外,可參考最簡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文章,以建構適當的測試假設的原型。
Level 3:關鍵假設完成驗證與產品價值主張明確
設計思考之步驟五-「測試驗證」的文章中已將關鍵假設的測試驗證步驟整理如下(詳請參閱該篇文章):
- 整理產品/服務的假設清單,定義高風險的假設項目
- 以假設為核心的原型設計
- 依據假設,建構擬真度低的原型
- 招募測試的使用者(8~30位)
- 規劃假設驗證方式
- 獲得使用者的回饋,以確認產品/服務構想符合當初的預想
至於測試驗證通過的標準則整理如圖二。(詳請參閱:設計思考之步驟五-「測試驗證」)

圖片來源:https://leansteps.wordpress.com/11-2/step-3-lean-experiment/problem-solution-fit/
圖二、達成問題/解決方案匹配的量化指標
同樣的,為了確保產品開發者深度瞭解產品/服務的設計理念(也可稱之為顧客價值主張、產品/服務訴求)滿足顧客/使用的需求,我們也建議用以下的一句話結構來闡述你產品的主要訴求!
針對「用戶類型」,我們提供「什麼功能」,從而讓使用者「得到期望的收益」。
例如:
針對「教學新手的老師」,我們提供「教學互動的培訓課程」,從而讓老師「的課程與學生互動無礙,而受到學生的喜愛」。或,
針對「線上課程的老師」,我們提供「操作界面簡單、一目了然與直覺式的線上教學互動軟體」,從而讓線上課程的老師「可以流暢的上課,不需要手忙腳亂地為操作軟體而擔心」。
接著,我們會建議將顧客/使用者的需求、痛點、期望,以及我們所測試的產品/服務構想整理成圖三的價值主張畫布(Value Proposition Canvas)作為總整理,當設計團隊能順利完成這張畫布才算真正的完成以上的敘述。

圖三、價值主張畫布整合使用者需求與產品設計訴求
新產品構想篩選
當完成以上步驟後,則企業可召開篩選會議,以檢視新產品創意構想是否能否打動顧客/使用者的心?(可運用圖二的檢視標準);除此之外,企業亦要檢視以下項目(但不限於):
- 產品與企業策略的配合度如何?是否為本企業的產品或事業的延伸?或者根本非本企業的本行?
- 本產品/服務的構想在技術上、生產製造上、與成本控制上是否可行?若有不可行的項目,是否有備案?
- 本產品/服務的推出能否運用或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也就是強化本企業的核心能力?
- 本產品/服務是否可運用本企業其他既有的資源,例如:生產設備、行銷通路、智慧財產權、技術、管理實務、合作網路、…等等,以產生綜效?
- 本企業的資源是否可以支撐這項產品/服務的開發?例如:資金、人才、製造、通路、…等等;
- …
此時,財務精算的數字通常不包括在此初步篩選檢討的項目中。
若通過此初步篩選的關卡,建議將對此產品/服務有非常濃厚興趣的目標客群描繪出來,並建構代表人物的人物誌(詳請參考:創新創業的目標客群與人物誌(persona))。
至此新產品開發流程的第一步驟即告完成。
結語
新產品開發流程的起手勢即為建構與驗證問題與解決方案契合度(problem solution fit);通過這一關,新產品的構想才有了生命力;而這個契合度需要與顧客/使用者驗證之後才能確認,此步驟寧可做慢一點、紮實一點,也不要急就章的進入產品/服務的實際開發工作,以防產品/服務上市後才發現沒有人青睞,鎩羽而歸,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