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文章已經分享與解析過產業技術地圖的案例,本文將整理製作產業技術地圖時宜注意的事項,以利工作的順利進行與目標的達成,包括(但不限於):
1. 由業者主導產業技術地圖的製作
製作產業技術地圖需要瞭解產業背景、機會、發展、技術、市場趨勢、國際競爭態勢、甚至國內業者的企圖心與願景…等等,這些資訊只有產業中的業者才能真實的掌握,反觀政府則只扮演「旁觀者」的角色,故產業技術地圖理應由業者主導。
雖然政府誘發產業技術地圖的製作,並邀集相關業者參與技術地圖的製作,甚至提供熟悉產業技術地圖製作方法論的專家顧問與工作人員協助辦理;但基於上段的原因,業者必須取得製作產業技術地圖的主導地位,並將技術地圖的結果視為自己的資產;政府僅扮演支援者與促成者的角色。
如果我們深入瞭解加拿大產業技術地圖的作法,我們就可知其中的奧秘(我們將在以後的文章詳述);加拿大的產業技術地圖是由業者主動聯合向政府申請,政府提供少少的經費(約12.5~25萬加幣)、以及產業技術地圖的專家支援,一年只支援2~4件的產業技術地圖製作工作,由於由「主動的」產業主動申請,因此效果也很不錯。
反觀東亞國家(包括我們),政府往往採取保母型的產業關照,指派各研究法人主導,協助產業中的業者製作產業技術地圖;製作出來的產業技術地圖往往無法反應業者急迫性的需求,或者製作出遠在天邊的偉大願景(例如:XX中心),連業者自己都不信,其效果可想而知。
2. 市場拉力甚於技術推力
產業技術地圖雖然也探討政治、經濟、社會、技術的變遷與影響,但主要也是作為市場演變的驅動力來探討,以發掘新的應用機會與市場,進而探討促成技術(enabling technologies)的需求;對產業與企業而言,獲利與市場佔有率才是他們關注的焦點,由於高科技產業技術變遷快速,使他們不得不重視技術的演變與新興技術的崛起,但背後的起心動念還是發掘新的市場應用與強化市場競爭力。
近來AI技術突飛猛進,產業與企業不得不重視AI技術的發展、演進與影響,然其背後的關注點還是技術的應用與市場的機會,不可不慎。
3. 行動導向
製作技術地圖的目的為確認未來市場需求的促成技術,並規劃技術發展計畫;因此,製作技術地圖的最終結果必須提出特定的技術開發項目與目標,並引導出堅實的行動,例如共同研發計畫、在各單位間建立資訊分享網絡與合作關係…等等;技術地圖不應為唯一或最後的產出。
但不要忘記上項(項目2)所提到的,產業或企業的焦點還是在市場機會與挑戰,然最能反映市場機會與挑戰的是產品或服務;有鑑於產業內企業競爭的關係,產業技術地圖僅涉及到促成技術、或廣泛的產品類別、或新興市場的機會,而不會針對未來市場產品或服務的應用有深度的剖析;也就是企業將產業所製作的產業(促成)技術的發展路徑圖作為參考依據,在企業內構思如何在新產品上運用此新興的促成技術,以提升產品的競爭力與顧客的滿意度。
4. 經驗分享
參與者的經驗分享為技術地圖製作成敗的重要關鍵之一;然業者可能以公司機密為由不願意分享他們的經驗,而使得製作技術地圖過程的相關活動與研討會成為產業的「大拜拜」,無法獲致實質的績效;因此,主事者應鼓勵參與者,尤其是參與的廠商,將目標放在建立該產業的全球競爭力上,而非將目光放在建立其在本國產業中的競爭地位。
就先進國家的產業而言(例如美國),先進的產業技術很多掌握在企業的手中,他們之所以願意分享他們現在正在研發的先進技術的一個重要目的為吸引優秀的人才到他們的公司服務;他們「假設」優秀的人才會想去優秀的公司任職,因此,他們願意將他們正在研發的先進技術公開出來可吸引優秀的人才來公司服務,就實務上也真的會產生技術的「善善循環」,因此先進國家的產業領頭羊有意願將他們的先進技術研發計畫公開來分享。
但就後進國家的產業而言(例如我國),先進的技術不掌握在企業手裡,而最先獲得國際產業資訊的單位為類似工研院、資策會、各產業研發法人,由於他們沒有產業的利害關係,因此由他們來分享其他先進國家的前沿技術完全沒有問題。
另一種狀況是目前高科技產業的分工都很細,且各個環節的技術都很專精,已非一家大型企業所能獨家主導的,而是需要大家一起共同繪製產業技術地圖,以取得對未來的共識,一起努力,始克全功,例如之前提到過的半導體技術地圖即是明顯的案例;事實上,在產業中也有所謂的供應鏈技術地圖,也就是由整條供應鏈共同製作該類產品的技術地圖,只是不是由一家公司關起門來自己做,反而是開大門請所有的重要供應商一起來共同努力。
5. 機密性
雖然產業技術地圖的焦點放在產業遠景的建立與發展競爭前的促成技術,內部資訊的洩漏與分享並不是一項關鍵(嚴重)的顧慮。
然為免衍生困擾,如果廠商將內部資訊拿出來分享,則應確保資訊的機密性,不外洩給局外人;因此,在預見有內部資訊分享的情況時,應事先要求參與者簽訂保密協定,以維護各家業者的利益。
再次提醒,製作產業技術地圖的標的物往往放在產業遠景的建立與發展競爭前的促成技術,並不涉及特定應用領域或特定公司的產品技術,以免發生利益衝突。
6. 彈性
技術地圖製作的程序與所使用的方法或手段,必須依產業、經濟、社會、政治等環境,以及與會者的興趣與意願做彈性的調整,以符合所需。
事實上,綜觀各國的產業技術地圖的形貌與作法差異頗大(以後會盡量分享各國的作法),皆因各國各產業的需求與期望、可作業的時間、前瞻未來期間的長短、經費的限制、參與者的多元程度、甚至協助的專家的專業程度、…等等而有不同,並非一成不變。
7. 反覆推敲與長久運作
理想中技術地圖的製作為產業或企業長程規劃的一環,因此技術地圖製作完成後,各產業或企業應持續的依環境、市場與技術的發展不時地對技術地圖進行回視(review)與微調(turning)的工作,同時促使研發活動不時地展開並獲致成果;技術地圖不應凍結在某一時間點,停滯不前。
例如半導體技術地圖由1987年開始迄今(2024年)已經進行了37年,每兩年更新一次,由於效益顯著,展望未來還會將持續進行,為一項非常成功的產業技術地圖的典範。
8. 整體方案(integral solutions)
技術地圖不應僅聚焦於新的促成技術,亦應包括支援這些技術的相關配套措施;這些配套措施包括(但不限於):產學研合作機制、技術移轉、行銷活動、財務協助、智慧財產權佈局、產業標準訂定、產業政策調整與產業發展措施、以及從業人員技能的落差與培訓…等等;此外技術地圖亦應提出未來可能的新興技術、所面臨的政策與法規的潛在障礙…等等;甚至針對該技術所可能引發的倫理、環境、公共安全、健康、…等等衝擊,亦應周詳探討,例如:AI、生物科技、個人化醫療、…等等;因此,產業技術地圖可說是面面俱到、全面展開的活動。’
參考資料
Canadian Aircraft Design, Manufacturing and Repair & Overhaul Technology Road Map Summary and Overview,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