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而言,從創業啟動到開花結果,創業者往往需經歷一段艱苦的日子,養尊處優的我們,往往有個疑問:創業者怎麼熬得住?這個疑問也困擾我很久,尤其是已經有不錯社經地位的人士放棄原本優渥的薪水投入艱苦的創業過程,真不知道所謂何來?最近才有了我的答案,分享給各位。
在進入主題之前,先了解一下赫茨伯格的兩因素理論以及丹尼爾.品克(2010)的第三驅動力,大致上就可以有個輪廓。
心理學家赫茲伯格(Frederick Herzberg)於1950年代末期,針對200位工程師與會計師對工作的滿意度調查研究後發現,人們對於工作不滿意,多半與「工作環境」有關,而當人們感到滿意時,通常與「工作本身」有關,因此提出兩因素理論(two factors theory);對於那些產生不滿的因素,赫茲伯格稱之為保健因素 (hygiene factor);而那些能帶來滿足的因素,則稱之為激勵因素(motivator)。
1.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
根據赫茲伯格的研究,保健因素與工作本身並無直接關係,而多與工作環境有關,例如:薪資、工作環境、領導方式、人際關係、公司政策等;員工並不會因為保健因素而受到激勵,但當這些因素不足時,則會引起員工的不滿足。
2.激勵因素(Motivator)
根據赫茲柏格研究,激勵因素與工作本身有直接關係,例如:工作成就感、工作責任感、工作挑戰性、工作發展性及升遷機會等;當它存在時,員工會感到滿足;當它不足時,員工也不會覺得不滿足。
這兩個因素構成工作的全部,一個是工作的本身、一個是工作的環境;那麼哪一項會主導工作的滿意呢?我們當然知道如果工作本身與工作環境都滿意,是一件開心的事,工作者會選擇留下來;但如果都不滿意,例如:薪水低、又看不到未來,那麼工作者一定會選擇離開;但一個滿意、另一個不滿意會是怎樣的情形?例如:薪水高、但看不未來,這時工作者可能選擇留下來,這種狀況有人稱之為金手銬,但也有人會選擇離開,找尋更有成長機會的工作;反之,例如:薪水很低僅能糊口,但未來充滿希望,這時工作者也可能會選擇留下來,忍耐現在,追求美好的未來;但也可能受不了周邊人難以理解的態度(這種薪水你也忍受、這種吃不飽的業你也創),而選擇離職。
如前一篇創業或不創業blog文章所述,丹尼爾.品克(2010)的第三驅動力可以解釋許多創業家之所以樂於身處創業的過程中,係因為創業可以同時達成第三趨動力的自主感、追求專精、目的性的三大因素;也就是即使保健因子不足,但激勵因子爆棚,讓創業者在低收入、艱苦、爆肝的情況下仍願意堅守崗位的原因;當然啦,如過創業的動機是賺大錢、機緣巧合、或以為沒有路走而創業的,在長期煎熬的過程中,就可能選擇退出創業的行業,找個穩定的工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