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建構未來情景(vison)與運作架構—以個人化醫療為例)運用與會人員知識分享、共識建立與腦力激盪法來建構新興產業(技術)概念的未來情景;運用腦力激盪法是由使用者的角度出發,發想在這個主題下,使用者自己想要什麼樣的未來?我們可以稱之為市場拉動的發想。
但有時候運用腦力激盪法的未來想像會流於「幻想」而不聚焦;且由於與會者往往由利害關係人(當然包括使用者)與內外部專家所組成,在討論的過程中又往往專注於技術的想像,而非使用的想像,這時需要主持人不斷的提醒不要跳「答案」(也就是技術的解決方案)。
但如果我們從技術的角度出發是否可行?也就是我們由技術推動的角度來進行發想,會如何?也就是從這個新興的技術可以為我們做什麼?(How the technology could do for us?)來進行;這種方法也可以稱之為技術的演繹法(我創造的名詞,聽聽就好!)。
為方便解說,我們還是以工業4.0為例說明之。
一、定義新興產業 (技術) 概念的促成技術 (enabling technologies)
如面對新興產業(技術)概念的因應之道—以工業4.0為例的文章所述,工業4.0的興起是德國為解決網際網路(Internet)與行動互聯網(Mobile Internet)等領域遠遠落後美國或其他先進國家而憂心其機械與製造領域未來的競爭力,所提出的產業新概念;因此網際網路自然是其重要的關鍵促成技術;隨網際網路而發展出來的當然就是資通訊技術(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大數據、網絡安全(Cyber Security)、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感知(sensing)、甚至AI、…等技術。
由這些技術項目,我們可以探索它們(網際網路)的屬性;網際網路的屬性包括:數位化、資訊化、即時交流(通訊)、分散、可紀錄、可追溯、可監控、數據可分析(統計、比對、異常分析、…等等)、可運用雲端的算力(AI)…等等;藉由這些屬性,我們可以想像製造產業藉由這些新興的技術可以做什麼?(How the technology could do?)
二、由促成技術演繹未來
因此,技術專家們可以演繹出(但不限於):
1. 藉由數位化與資訊化,整個製造流程可視化、彈性製造、甚至達到智慧製造的目的。
2. 藉由網際網路的即時性與交流性,可以與顧客直接溝通,達成客製化目的,甚至達成單一件客製化的境界。
3. 藉由IoT技術,進行設備運作狀況的監控,並藉由相似設備運作數據的比對,達成設備故障預警與預防的目的。
4. 藉由網際網路的無遠弗屆,可以達成同一企業不同生產線、不同地理區域工廠間的訂單共同製造與生產;甚至可以達成同一生態系內之不同企業,不同生產線、不同設備、不同地理區域的整合性生產的境界。
5. 藉由製造資訊的比對,可抓出製造條件變異高的產品,達成產品品質控管、品質畫一與產品製造可追溯的境界。
有了以上的演繹結果,可以再進一步的演繹:
1. 降低企業與顧客的成本
例如企業藉由設備故障的預警與預防,可以減少設備故障的停機時間,提升稼働率,進而降低成本;如果是製造設備賣給顧客,也可以藉由設備狀態的監控,達到顧客端設備故障的預警與預防,進而企業無須準備太多的維修備品,可降低成本;當然顧客端也可以因為設備故障的預警與預防,降低停機的時間,進而降低成本。
同樣的,企業可藉由設備與生產線的調度,甚至生態系其他廠商的設備與生產線的調度,降低設備的投資,進而降低成本。
2. 無憂(或放心)生產
當落實設備故障的預警與預防,則企業主可以「無憂」的生產,不用擔心設備的突然故障;同樣的顧客也可以「無憂」的等待產品的到來,不用擔心供應商突然說設備故障,必須延遲交貨;且生產製造過程的全流程可視化,企業與顧客都可以隨時掌控生產的狀況,而達到「無憂」的境界;「無憂」生產是辛辛那提李傑教授特別關注的課題;而我則常用「放心」一詞,讓企業主放心、讓顧客放心,是同樣的意思。
當企業完成數位化轉型以及達成以上工業4.0之後,則可外溢至產業,演繹出建構製造一體的生態系;同時也可演繹出以自身的經驗提供工業4.0的服務平台,協助其他企業導入或建構創新性的商業模式。
這也是新興產業(技術)概念應聚焦於價值提供與價值創造所建構出的價值提供、價值創造與商業模式創新的三個軸向,有興趣的讀者可點進去參考。
三、建構未來的景象
如前所述(建構未來情景(vison)與運作架構—以個人化醫療為例)未來情景建議以短文與情景概念圖的方式呈現,有興趣的讀者可點進去看參考,於此不再贅述。
總部位於德國慕尼黑的國際知名羅蘭貝格(Roland Berger Holding GmbH)於其網站上提出工業4.0生態系的架構圖(現只被其他學者引用,原始網頁已不存在),如圖一所示。
資料來源:Lucchi, (2018)P17
圖一、Roland Berger建構的工業4.0生態系架構
依循這樣的架構,最後可整理成以下的路徑圖,圖二所示;其終極情景可以是掌控整個產業生態系(例如半導體的台積電、航空領域的波音、空中巴士)、次一級的景象可以是(但不限於):提升管理的透明度、提升經營效率、獲得製造的彈性與韌性、無憂生產、大量客製化、或者建構創新性的商業模式;以上所述的次一級景象可以同時併進,也可以僅專注其中一項,單看企業的能力與選擇。
但要達到以上的任何境界,企業都需要經過數位化與資訊化的過程,也就是所謂的數位轉型,才能逐步達成以上的情景。
若企業朝向經營資訊透明與效率化,則其生產與經營體系必須做到可視化、效率化與可追溯性;若企業想獲得製造彈性與韌性的目的,則其生產體系必須連成一體,甚至智慧化,才能達到彈性支援與調度的境界;若企業欲達成無憂的生產與製造,則除智慧化外,還需要建構設備故障預警與預防的能力;若企業欲達成大量客製化的目的,則需要建構彈性生產與適應顧客設計指導生產與製造的模式。
圖二的架構類似發展路徑圖,但也可以想成由製造與生產導入網際網路這個重要技術後,所向後演繹的不同情景。
圖二、製造業導入網際網路技術後的演繹圖
結語
以往未來情景往往是藉由腦力激盪法來建構,但對技術導向的企業或工程師,往往不習慣於天馬行空的發想,他們總想運用邏輯上的演繹(推演)達到未來的可能的境界。
本文即以工業4.0為例,展示未來情景亦可藉由技術的演繹來進行;事實上許多技術導向的未來情景應該來自於演繹法,而非跳躍式的發想。
參考資料
Lucchi, M., (2018) INDUSTRY 4.0: UN MODELLO DI SELFASSESSMENT PER VALUTARE IL GRADO DI DIGITALIZZAZIONE DELLE IMPRESE(工業 4.0:評估公司數位化程度的自我評估模型),POLITECNICO DI TORINO(都靈理工學院),碩士論文,P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