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創業成功的兩因子假說」中所述,根據經驗與統計,十之八、九的創業最終都以失敗收場,失敗的比率非常高,人們習慣將創業歸類為高風險的活動;因此,在創業的實務上開發出許多創業的準則、創業的步驟、甚至創業的紀律,以協助人們在創業的道路上降低失敗率。
又由於在經營效能與顧客喜好的掌握度無法與既存企業相競爭,新創企業被迫在新的無人市場中開始他們的創業旅程(請參閱:再談談有效邏輯與因果邏輯);因此,新創企業處於顧客需求不清楚、目標客群不清楚、商業模式不明的混沌狀態下摸索前進;若再加上資金準備不足、經營能力不夠、技術還不成熟、生產體系未建立的條件下,失敗率怎能不高呢?如圖一所示。

圖一、新創企業失敗的根源
總的來說,很多新創團隊在沒準備好狀況下就去創業,失敗率當然就很高;但話又說回來,等什麼都準備好,才啟動創業,就落入「因果邏輯」了,創業大概就不會啟動了。
這不是很矛盾嗎?(矛盾點在於:迫於競爭,新創企業必須在無人的新市場出發,無法準備好;為降低失敗率,創業者必須準備好。)
在創新創業中的「假設」的那篇文章中有述,假設是:「會讓你的創新或創業遇到重大阻礙的自以為是、未經驗證的想法。」這裡所謂的「重大阻礙」係指如果犯下這個錯誤(對創新或創業的假想錯誤)會讓你的創新或創業必須重新思考、重新來過、甚至草草收場;這些重大阻礙,必須在正式創業前或投下大資本前(買設備、投入行銷預算、開生產線、…等等)先驗證過。
這些重大阻礙就是產品/市場契合要解決或釐清的重大事情,等這些都釐清之後,創業才正式開始。
但創新創業的過程中還有一些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是在創業團隊的努力之下可以慢慢釐清或解決的,例如:某項零組件不知道那位廠商可以幫忙生產(或能製造的企業不想幫忙)?產品不知道怎麼賣,行銷管道不知道如何建構?創業的資金不足,不知道到哪裡去募集資金?怎麼募集?入股的條件如何?…等等。這些項目的不確定性不會是決定創業生或死的重要因素(當然搞得不好,創業一樣會失敗),也不會阻礙創業團隊創業的決定,但會拉慢創業的步伐,因此需要創業團隊面對並解決之。
但這些項目的不確定性卻會阻止具有因果邏輯腦的專業經理人前進的步伐,讓他們裹足不前(註)。
話說回來,要創業成功,創業者或創業團隊需具備:問題解決能力、化危機為轉機,創造新可能的能力;除此之外,對於那些會讓企業遇到重大阻礙的假設,創業者或創業團隊需具備精實創業的思維與能力,也就是具備執行產品市場匹配的方法與能力,以降低創業的失敗率或提升創業的成功機率,如圖二所示。

圖二、降低創業失敗率的方法
綜合以上的闡述,我們可以補充創業成功的兩因子假說中提到創業成功的方程式:
創業成功=創造價值*經營管理能力
其中為使用者創造價值包括以下項目(但不限於):
- 解決使用者長久以來未被解決的問題;
- 挖掘使用者自己也不知道的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
- 創造使用者新的需要或價值;
- …
至於經營管理能力則包括(但不限於):
- 產、銷、人、資、發、財的專業能力;
- 技術的獨佔性;
- 因應競爭者反擊或模仿的能力;
- 獨特的策略或商業模式;
- 因應外在環境(PEST)的能力;
- …
也就是除了創造價值、具備經營管理能力之外,要想創業成功還需要具備:創業知識、問題解決的能力、化危機為轉機,創造新可能的能力與心態、以及精實創業的執行能力;如果是這樣,我想創業失敗的比例將比統計數字低得多。
就風險角度與經營效率而言,新創企業需盡快由不確定轉到確定、由常常需要用效用邏輯轉到穩定運用因果邏輯來經營企業的模式,如圖三所示,如此企業才能由救火隊的日常,轉向穩定經營的效率。

圖三、新創企業需盡快由不確定轉到確定
反過來說,如果有以下狀況,創業必定失敗:
- 不瞭解顧客未被滿足的需求是什麼?以自己的角度猜想!
- 不知道目標顧客群在哪裡?但又不積極發掘!
- 產品/服務無法激起使用者/顧客的興趣!
- 不清楚的商業模式,但又不積極建構!
- 經營知識不足,但又不學習!
- 沒能力解決問題,遇到問題,束手無策!
- 對數字(財務)不內行或輕忽,資金快速耗盡!
- 無法建立有效運作的團隊!
- 一直無法建立進入障礙!
- …
由於過去虎尾科技大學三創學程的「創業家與創業精神講座」課程邀請了幾十位新創企業創辦人來分享他們的故事,我們發現他們之所以經營得還不錯,都能在資金花完之前(如果不能,大概就倒了,也不會被我們請來分享,這就是倖存者偏差),快快找到:
- 深刻瞭解使用者/顧客的需求
- 適合的產品/服務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 適合的市場區隔
- 適合(會賺錢)的商業模式
- 獲得進一步擴大市場的資源(投資)
- 能用最少的資源來解決問題
- 總是能化險為夷
- 創業過程中,沒有發生足以摧毀公司的意外事件(例如疫情)
- …
結語
天下沒有保證創業成功的方程式,越是創新、越是突破過去的窠臼、越是使用新的科技、新的運作方式、新的經營模式,所面對的挑戰與不確定越大;在面對這樣大的挑戰時,就需要蓄力待發、伺機而動,並培養問題解決能力與一套可操作的路徑。
此外,創業過程中有很多非創業者或創業團隊能掌握的變數,例如:疫情、政府法令變化、國際政治變化、競爭者反擊、突破性的技術出現、…等等,這些都考驗著創業者的問題解決與化危機為轉機的能力。
孫子兵法開宗明義即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這句話換成創業的情境也可適用:創業者,人生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中可以自己掌握的有「道(上下一心)」、「將(創業家、創業團隊)」、與「法(企業內部運作、商業模式)」;不能掌握的是「天(時機、機會)」,掌握一半的是「地(競爭環境、市場型態與需求)」;因此當「天時、地利、人和」俱全時,才能一擲中的;但又不能坐等天時、地利俱備之後,才開始準備創業,這樣會來不及;因此易經.繫辭(下)有「藏器於身,待時而動」的告誡。
小時候,長輩告誡我們:要拼才會贏;聽說現在的年輕人是:要贏才要拼;前者是:先蓄力,等待時機;後者則是:遇到好時機,再蓄力;前者顯然比較靠譜,後者只能創些小確信的事業。
註:
聽起來這些專業經理人好像不能或不願意面對挑戰。
我覺得不應該這樣想;專業經理人有很好的薪資與職位保障(不然怎麼叫專業經理人呢?),可能也有很好的生活條件與很大的家庭負擔,因此除非遇到一件他們很想成就的事,否則要他們放下手邊優渥的職場條件是不現實的,這也就是經濟學所說的機會成本;但他們很可能在他們所屬的企業裡,表現得很有活力、創造力、很能解決問題、化危機為轉機,也為企業創造很大的價值;只是要他們放下一切,他們不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