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設計思考的步驟文章中對設計思考有清楚的說明;該文開宗明義即說:設計思考的核心是「洞人心扉、動人心扉」,前者係指藉由觀察、訪談、…等工具了解研究對象的生活脈絡、社會脈絡、與文化脈絡,獲得對研究問題的深層理解,我們稱之為洞見;在此深層理解(洞見)的基礎上,進行產品/服務的構思與設計,讓研究對象有感,進而大嘆“你懂我!”由此可知,產生洞見是設計思考中重要的一步,如果沒有對研究問題的深層理解什麼都不必談了。
洞見一詞是由英文insight翻譯過來的,劍橋字典對insight的解釋是:(the ability to have) a clear, deep, and sometimes sudden understanding of a complicated problem or situation;翻成中文就是:(具有)對複雜問題或情況的清晰、深刻、有時是突然理解的能力;我們通常將insight翻譯成「洞見」或「洞察」;我喜歡用洞見的翻譯,因為「見」含有「看到什麼」的意思。
由劍橋字典的解釋,可知洞見是對複雜問題或情況的深入瞭解之後,產生清晰、深刻、甚至頓悟(突然理解);因此,洞見通常不會突然出現在你的面前,也不是推導出來的(演繹);相反的,洞見是從對研究對象的眾多信息中,藉由發現它們之前的關聯性與行為模式的過程中體悟而來的。
以上的說明,洞見有以下特點:
1. 深層的體悟才有價值
洞見隱藏在問題或情況的深處,需要挖掘、探索、反覆推敲才能有所體悟;如果只想以所看到的表象作為解決問題依據,一則不深入問題的核心,無法解決問題;一則大家都看到類似的表象,你的解決方案,與他人無異,也就無法與他人產生差異化,讓關係人有感;
2. 洞見是頓悟而來,不是演繹、不是歸納
在設計思考課程或工作坊時,往往都遇到一個困難,學員們將觀察到的現象寫在便利貼上,分類分群之後,得不到深層的理解(洞見),就卡住了;然後時間到,找幾個「表象」交差了事;這時候找指導老師來協助也沒用,因為指導老師也沒參加他們的觀察,只能看看便利貼上的東西,給點意見,自然有沒什麼洞見;因此,我們在設計工作坊的時候,會在完成觀察後的便利貼撰寫、分類分群、30分鐘的洞見發想,之後結束第一天的課程;這時候學員所整理出來的「東西」因為不深入,我們不稱為洞見,而是給一個「啟發」的名詞,也就是一些「小想法、小看法」;我們期待學員回去之後,經過一個晚上的醞釀,第二天可以帶來一些「頓悟洞見」;洞見它不是表象、不是演繹、不是歸納,是頓悟、是深層的理解,聽起來很玄妙,我舉一個例子;有一年我們在嘉義吳鳳科大上三天的設計思考工作坊,學員是吳鳳科大的老師們;有一組團隊選擇老媽家裡的冰箱,她(一位學員)每次回到媽媽家都很受不了,明明是老兩口,吃不多,冰箱塞得滿滿的,根本吃不完,老人家講也講不聽,所以他們就以這個作為設計思考的題目,看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同樣的第一天進行觀察(其實是回想,將家裡的冰箱的慘狀以便利貼的方式呈現出來)、便利貼、分類分群、洞見發掘等步驟;但洞見顯然也沒看出什麼來!第二天繼續洞見的步驟,突然一位學員說:不對,我老媽家的冰箱之所以塞得滿滿的,是因為她隨時準備著孩子回家,有東西吃:是一顆等待孩子回家的心;當天晚上她就回媽媽家陪媽媽吃飯;我猜想她媽媽當晚一定很高興;這個故事的轉折,就是「頓悟」,突然看到塞滿冰箱後面的深層意義,而一顆等待孩子回家的心本來不相干的兩件事,卻在頓悟中連結起來;這也讓我想到,我媽生前很喜歡很驕傲的跟我說:今天誰誰誰六點打電話來說等下到,問我有沒有晚餐可以吃;我多厲害,一下子準備一桌給他吃。您也許會質疑塞滿冰箱與一顆等待孩子回家的心是不相干的兩件事,你硬湊成一起,對不對喔?是的,很可能不對;在「沒有見證過」的「洞見」、「看法」,但我們以為事情是這樣運作的,我們稱之為「假設」;這個假設需要被驗證;也就是設計思考的第四個、第五個步驟。
3. 沒有所謂的對錯、也沒有所謂的全面,只有深層的理解
由於設計思考執行者(探索者)本身的過往經驗不同、認知不同、學術基礎不同,因此不同的設計思考執行者對問題或情況的體悟不同;以致需要多元觀點來體悟同一件事,獲得比較全面性的體悟;因此,執行設計思考的團隊往往是一個多元專長的組合,例如IDEO強調他們的設計思考團隊包括: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心理學家、以及各種領域專家,例如:物理、生物、設計、…等等;不同成員組合的團隊所得到的洞見一定不一樣,在不同國度、文化、社會,對同一件事(例如:煮飯做菜、婆媳、夫婦、駕駛…)的體悟也差異很大;所以洞見沒有所謂的對錯、也沒有所謂的全面,只有深層的理解。
4. 洞見的描述要清晰、深刻、言之有物
既然洞見是深層的理解,那將所見的深層理解以文字表述出來就必須傳遞一個清晰、深刻、言之有物,讓聽到、看到洞見描述的人能立刻瞭解、有感、並覺得你說的有道理;描述不清、語意模糊都不是好的洞見描述,因此很多設計思考或工作坊都會設計一些造句,做為範本,讓學員依樣畫葫蘆的將所看到的洞見表述出來;但以我的經驗,這種造句式的洞見,限制了學生對洞見的描述方式,效果並不好。
此外,依照要解決問題或探討的議題型態不同,我們所看到的深層體悟的形式也不同,洞見也以不同樣貌出現,特別整理如下:
1. 發掘未被滿足的需求
說到設計思考首先讓人想到的就是發掘(挖掘)目標族群未被滿足的需求,或連他們自己也沒意識到的需求;因此,洞見的描述形式就是:在什麼情境下,什麼人有什麼樣的需求!例如:(在任何情境下),老年人也有交友的需求!在疫情之下,人們需要有一條安全回家的路!
2. 顛覆過去的認知,發掘問題的根本原因
設計思考的目的就是期望對目標族群的深層理解;因此,洞見的描述形式就是:原來不是…,而是…!例如:
原來學生不是不愛(不想)讀書,而是還沒找到人生目標!
原來旅遊不只是去看建築物,而是體會在地文化!
或提出新的知識觀點,例如:
原來地球不是宇宙中心,而是繞著太陽轉!
3. 發掘運作系統上的限制/制約
藉由設計思考的觀察,發掘現有運作系統上的限制/制約;例如:
原來不用到辦公室,在家也可以上班;
原來不用上學,在家自學也是可以。
4. 給予舊的印象新的詮釋
藉由設計思考的觀察,發掘對文化、社會、生活新的認知,例如:
台灣是行人的地獄;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台灣是詐騙輸出王國。
5. 發掘被忽略的文化、社會、生活的內涵,作為問題解決或訴求的元素
藉由設計思考的觀察,發掘被忽略的文化、社會、生活元素,作為新的事物的訴求;例如:
將鐵塊做成魚的形狀,解決柬埔寨婦女、小孩普遍缺鐵的問題(詳見設計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註一:柬埔寨鐵魚);
由以上洞見的各種型態而言,用一種固定的句型來綜合所發掘的深層理解並不合適;此外,洞見特別強調「合乎邏輯、但又出人意表」的內涵,詳細說明請參考設計思考之步驟二:「定義問題」,於此不再贅述。
最後要提醒的是,雖然產生深層理解的洞見不容易,但不能只有一個,要從各個角度探索各種深層的理解,最後選出最有感、最具說服力的1~3個洞見,進行下一步的創意發想。
參考資料
WuPo Hua, W. P., 2020/04/29,一條小魚就能拯救百萬人的貧血?從柬埔寨游向全球的「幸運小鐵魚」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s_for_supplement/ashoka-lucky-iron-f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