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ChatGPT非常紅,最初是我家老二展示給我看,說這個功能超強;後來是我家老大也展示給我看,也說這個功能超強;我到某政府智庫討論的時候,我的合作伙伴也展示給我看,也說這個功能超強,還說他們的長官希望用這個「工具」來協助新創團隊寫事業計畫書;我回來之後我就趕快申請ChatGPT的帳號,試用一下還真的很厲害,針對你的問題,回答的四平八穩、有一定的涵蓋面,很有教科書的模樣;前兩篇blog文章,在寫的時候,我都先問一下ChatGPT的意見,再闡述我的想法,兩相對照,以取得全面性的建議(ChatGPT)與個案特殊性(我的想法)兩者間的平衡。
由於ChatGPT太紅,報章雜誌、youtuber大量報導,說未來的工作X種人會被AI所取代;也有很多提到ChatGPT對教學產生很大的影響,也提到有些學校某種程度在學習上限制ChatGPT的使用;但有些教師則選擇擁抱ChatGPT,將它視為工具,納入課程的一部分。
我一直認為能為企業解決問題的員工才是企業要的員工,不能解決問題的員工企業只會當他是工具人,按時間計酬即可;現在ChatGPT可以針對你的問題,給出答案,那還需要員工嗎?
我在退休前幾年在虎尾科技大學開了一門課,叫「問題分析與解決」(好像大學裡沒什麼人教這種課;如果有的話,也許在通識課程吧!)就是針對現在的大學生不能解決問題,而特別開設的;那現在有了ChatGPT之後,你的問題,他都有解答,那這門課還有必要開嗎?
我的回答是:我會的(如果還沒退休的話),我還會將ChatGPT融入課程。因為我認為要解決問題,不只是找答案,更重要的是找到問題的核心(核心議題);問題的解決者要從問題的各個面向找尋問題的深層肇因,我課堂上常引用愛因斯坦的話:「如果我有1小時拯救世界,我會花55分鐘定義問題,而只用5分鐘找解答。」(If I had one hour to save the world, I would spend 55 minutes defining the problem and only 5 minutes finding the solution.)所以找答案不是重點,而是將問題定義清楚,找出問題的核心議題(我稱為界定問題);ChatGPT可以針對我們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方向」或「思考的方向」,但核心議題就需要我們自己去發掘。
面對問題的第一步就是將隱晦不明的問題清晰化,只有問題清晰化之後,我們才對問題有個比較清楚的瞭解,才能定義出核心議題;也就是將問題界定清楚,這樣才能針對所界定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如果問題仍處在隱晦不明的狀況,我們當然無法將這個問題看清楚,自然無法將問題鎖定在一個可解決的狀態下(界定問題),進而解決這個問題。
那如何將隱晦不明的問題清晰化呢?當然我們先問問ChatGPT,它的回答如下圖所示。

ChatGPT回答如下:1. 試著用自己的話重新描述問題,這樣有助於你更好地理解問題,並發現可能被忽略的細節與癥狀:2. 明確問題的對象,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問題的本質與影響;3.明確問題對其他方面的影響;4. 盡可能詳細地列出問題的各個方面和癥狀;5. 了解問題的背景和歷史;6. 如果有可用的數據,進行數據分析可能會説明你更好地了解問題,並提供有關可能解決方案的見解。如同之前的一樣,ChatGPT回答的很好。
我們知道面對一個問題,由於不瞭解,我們腦袋有滿滿的問號,想進一步澄清,我該怎麼問(思考)呢?當然我們再問問ChatGPT,它的回答如下圖所示。

同樣的,ChatGPT給我們很好的建議,包括:1. 問開放性問題,可以為你獲取更多資訊和見解;2. 如果你不確定問題的含義或細節,可以透過進一步提問來澄清問題;3.聚焦於問題的根本原因,以便更好地理解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4. 透過提出不同角度的問題,可以讓你更好的了解問題,並從不同的角度考慮解決方案;5.關注解決方案,以便更好地理解問題並為解決方案提供指導。
但這些指導怎麼化為實際的問題呢?不管我怎麼調整題目,ChatGPT就無法給我更進一步的建議了(也許我不會問);那我是怎麼建議學生的呢?
我上課時以:「政府堅持要進口美豬,面對這個問題,我們怎麼因應?」這個問題來引導學生瞭解問題(讓這個問題更清晰),進而界定問題(將問題限縮在可控制(也就是可解決)的範圍),最後才是提出問題的解決之道。
首先,我要學生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來讓這個問題更清晰,我們問:
- 什麼是瘦肉精?
- 美國養豬(想牛)為什麼要用瘦肉精?
- 含瘦肉精美豬對人體有害嗎?危害是什麼?危害有多大?
- 含瘦肉精美豬的瘦肉精容許量應該是多少,對人體才沒有危害?一般人吃多少才會有害?
- 如果瘦肉精對人體有害,那豬(牛)吃了之後,對豬(牛)的身體也有害嗎?
- 如果是含瘦肉精美豬是安全的,那為什麼政府規定中小學營養午餐不可以用?
- 為什麼有些國家現在還是不准含瘦肉精美豬進口?是政治因素還是健康因素?
- 含瘦肉精美豬應該如何標示?民眾應該如何辨識?
- 為什麼過去執政黨大力反對,現在又贊成,他們的論述差在哪裡?
- …
以上的問題,對熟悉批判性思考的人來說,問出以上問題也許並不難;但對於學生而言,要他們問出類似的問題,就有點困難了。我採用讓學生套公式的方式產生一連串的問題,以從各個面向的提問,讓問題更為清晰;我建議學生以以下的公式來產生提問:
- 從問題的名詞與形容詞的定義裡找要問的問題:拿到問題時先由問題所出現的名詞、形容詞開始,瞭解問題;例如什麼是瘦肉精?
- 從目的裡找要問的問題:澄清瞭解或解決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什麼?例如為什麼我們要關心瘦肉精的進口?我們不小心吃了含瘦肉精的美豬會怎樣?
- 從不了解裡找要問的問題:如果要瞭解這個問題,有哪些東西需要瞭解的?需要哪些資訊?例如:為什麼美國養豬要用瘦肉精?為什麼過去我們反對瘦肉精的進口?現在為什麼又准許瘦肉精的進口?
- 從矛盾、不一致裡找要問的問題:從不同資訊的來源,發掘相互矛盾、不一致的地方,以深入瞭解問題的分歧點;例如:為什麼准許瘦肉精進口,但小學生的營養午餐又禁止吃?為什麼我們已經准許瘦肉精的美豬進口,但我們養豬卻不能使用瘦肉精?
- 從比較裡找要問的問題:從過去、現在、以及可預測的未來,不同地點、環境、社會、文化、國家、宗教、…等等,看看有沒有差異,差異的點在哪裡?例如:為什麼有些國家不准瘦肉精進口,但有些國家准許?為什麼有些國家養豬(牛)不准使用瘦肉精,但有些國家又准許?
- 從未來、發展裡找要問的問題:從這個問題未來可能衍生的發展、趨勢裡找要問的問題;例如:現在准許美豬瘦肉精進口,後續還會進口哪些有疑慮的食品(例如日本核食?)
- 從影響裡找要問的問題:利害關係人是誰?這個問題對誰有影響,有什麼影響?誰會關心這個問題?例如:進口美豬之後,受害最深的族群是誰?受益最大的族群是誰?對他們有什麼影響?
- 從執行面裡找要問的問題:在執行過程中,發生了什麼問題?與期望產生多大的差距?現在執行的方式與過去執行的方式有不同嗎?未來執行方式會變嗎?例如:含(或不含)瘦肉精的食品要如何標示?進口的豬肉要如何檢驗?檢驗能量夠嗎?
- 從問題的背後(的陰謀)裡找要問的問題:這個問題過去已經發生了,為什麼現在才浮現,背後有值得關注的地方嗎?有人在操弄嗎?例如:美豬進口的貿易額可能有多大?如果不大,那美國為什麼一定要我們進口含瘦肉精的美豬?
- …
透過這樣套公式的方式,學生可以一反過去沒有頭緒、問不出問題,一下子可以問出很多問題,並將這些問題一一澄清之後,對問題有個清晰的瞭解。
當問題清晰之後,我們才能界定問題;以下是我上課時針對含瘦肉精美豬進口的議題,提出不同的問題解決的切入點(界定問題):
- 如何不讓含瘦肉精的美豬進口?
- 如何證明含瘦肉精的美豬對健康無害?吃不要超過多少就不會有害?
- 如何讓市場上看不到含瘦肉精的美豬?
- 如何讓含瘦肉精美豬的產品都標示清楚?
- 如何讓不想吃含瘦肉精美豬的民眾都可以很容易的分辨出哪些是含瘦肉精的美豬?
- …
觀察以上問題的解決切入點(界定問題)可知,問題的界定其實隨著解決問題者的地位或層次而變動的;如果是中央政府她可能選擇:如何不讓含瘦肉精的美豬進口?如何證明含瘦肉精的美豬對健康無害?吃不要超過多少就不會有害?等的問題來解決;如果是地方政府,由於對中央政府要進口含瘦肉精的美豬無能為力,故地方政府可以選擇:讓含瘦肉精美豬的產品都標示清楚?讓不想吃含瘦肉精美豬的民眾都可以很容易的分辨出哪些是含瘦肉精的美豬?如果是一般民眾的話,則能做的更少,則選擇:不想吃含瘦肉精美豬的話,可以很容易的分辨出哪些是含瘦肉精的美豬?等等。
不同位階、層次的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所關心的點也不同,因此所界定的問題也會不同;但都有兩個特點,一是與問題的解決高度相關,當所界定的問題被解決之後,你這個層次的問題就被大致解決了;一是所界定的問題是你可掌控(可解決)的,例如我是一個平民百姓(我還真是),我界定的問題就不會是如何不讓含瘦肉精的美豬進口?這是我不能掌控的問題,但我可以選擇不吃,那我界定的問題就會是我如何很容易的分辨出哪些是含瘦肉精的美豬?
說了那麼多,主要是想闡述一個觀念,ChatGPT對你提出的問題會給出一個不錯的答案與方向;但面對一個問題時,更重要的是會問問題,讓問題更清晰;進而界定問題,藉由所界定的問題來解決這個問題,並讓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你可掌控或處理的。
此外,還有兩點也非常重要,分別是:
1. 主動與被動之分
ChatGPT是被動回答你的問題,你是主動發動問題的人;ChatGPT目前還不會主動問你問題(也許不久的將來它會),藉由問你問題讓你對這個問題看得更透,類似柏拉圖對話錄的方式;
2. 問提意識
問題意識是指在問題未明朗化,或尚未變成問題之前,即預先「感覺到」有問題存在(或將會發生)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目前好像只有人類才有,機器是沒有。
總的來說,人與ChatGPT的不同,人會問問題、會界定問題、甚至還有問題意識,這些ChatGPT目前還不行;所以我們說ChatGPT是一個好用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就還需要會用的人類來操作。
談到這裡,讓我想起有一次我協助業主寫事業計畫書的時候,我因為對這個創業項目不瞭解,聽完他的說明與需求之後,我還是一頭霧水,所以我就跟他說,我回去會整理30個問題,請業主就我的問題回答,我才能幫他寫他的事業計畫書。
後來,我還真寫了30個問題問他;他看到問題之後,他很驚訝地說:當時我只是跟你說明我的事業想法,你當時說之後會問我30個問題,現在果然是30個問題;當時你怎麼知道是30個問題?我回答說:我掰的!後來就硬湊。我當然不是掰的,我只是感覺我有30個問題要問,回去循著撰寫事業計畫書的架構與思路(套公式),就寫了30個問題來問他;也就是我會問問題,且有所依循(事業計畫書的架構)來建構我的問題體系,這就是人與機器最大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