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談到競爭優勢與競爭力間的關係,其中競爭優勢為企業獲得競爭力的「基石」,至於企業是否能將此資源轉換為競爭力,則需經過管理的洗禮;那什麼是「管理」呢?技術經過管理之後,又有哪些指標,可做為研發團隊的績效指標呢?則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首先談談什麼是「管理」?如果問十個商管的學者,他們會給您十一個有關管理的詮釋;我不是商管學者,但就我的認知,我認為管理是導致「期望成果」的過程;這裡所謂的「期望成果」即是管理者希望的結果,例如:管理者希望下個月營收由新台幣一千萬元成長10%,達到新台幣一千一百萬元,這就是期望的成果;而「導致」則代表管理者在過程中必須有所作為,而不是袖手旁觀,不採取任何調整的行動;而「過程」則代表這段時間的密切關注(監控)、檢討、調整、…等等;但為了達成期望的成果,除了關注、檢討、調整外,還應建立同仁有利的工作環境(詳見「Google 模式的讀書心得與整理—營運管理篇」,於此不再贅述)、資源的投入、以及關注工作同仁的需求,讓他們能在工作執行中各盡所長、獲得所需;以上我對管理的認知整理如圖一,也就是包含以下五點:
- 建立有利工作的環境,包括軟體與硬體,所謂軟體係指:組織氣候、合作氣氛、…;硬體則包括:設施、空間設計、…;
- 資源投入,包括:人力、設備、經費、時間、主管的關注眼神與支持、…;
- 一系列的行動、動作或運作,包括:關注、檢討、調整、協助、…等等;也就是常用的PDCA(Plan、Do、Check、Action)管理手法;
- 使工作同仁各盡所長、獲取所需,也就是關注同仁的需求,只有上位者照顧同仁,同仁才會以工作績效回報;
- 達成目標(具目標性),也就是期初要設定期末的目標成果。
圖一、管理架構
對管理的意涵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後,接下來討論研發團隊的績效指標;我認為研發團隊的績效大致可整理成以下五大指標(如圖二所示):
- 技術績效達成度指標,也就是技術最終滿足期初所設定的技術績效程度;相關指標有:新產品順利上市比例、研發技術獨佔力、產品設計經製造部門修正比例、產品功能與品質之目標達成程度、產品的顧客滿意度、客訴率、…等等;
- 技術開發效率指標,也就是人員與知識運用的有效性;相關指標有:新產品上市的數量與速度、創新的質與量、技術增長速度、專利的品質與數量、技術報告數量、文章發表數量、技轉金額…等等;
- 目標控制指標,也就是計畫管理的有效性;相關的指標有:專案進度與資源運用之控制程度、…等等;
- 策略影響指標,也就是技術開發是否達成當初所設定的策略目標的程度;相關的指標有:是否產生企業整體產品組合之綜效?是否維持企業現有市場的競爭優勢(競爭力)?是否成功進入新市場?是否成功多角化?…等等;
- 財務績效指標,也就是產品的市場接受程度與獲利力,相關的指標有:銷售額與銷售增長率、銷售利潤(附加價值)、投資報酬率、相對市場佔有率、投資回收期、新產品佔整體銷售比例、…等等。
圖二、研發團隊的技術指標
以上五個指標的前三個(技術績效、效率績效、目標控制)的成效,可以大部分歸責於研發單位的運作,也就是研發主管的管理責任;然後兩者(策略影響、財務績效)的成效,就不能完全歸責於研發單位的努力了,前者涉及到公司高層的策略設定(往往不是研發主管)、後者則涉及到公司整體運作的績效,包括:生產品質、行銷推廣、與財務調度與支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