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產品開發管理流程的第二個步驟即接續新產品開發流程的第一步:創意的產生與初步調查的工作進一步驗證你想開發產品/服務(以下簡稱產品)的客群是哪些人?他們為什麼會買單?他們有多喜歡你開發的產品?你產品的哪一項特色(屬性、功能)是他們想買的?你產品的訴求、特色應該是什麼?怎樣才可以有效打動目標的顧客/使用者?
此外,若是既存企業,故除產品市場契合外,亦應注意以下企業的策略面(但不限於):
- 本產品是否有助於企業長久發展?是否有助於強化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 本產品是否與企業的產品策略吻合?
- 本產品是否可運用或增長企業的核心能力,或運用到即有的資源?或與現有資源產生綜效?
- 本產品是否可為企業產生可觀的利潤?
- …
因此,本步驟的主要目的為:「確認產品開發方案在技術與市場上的優越性」。
本步驟通常運作時間不超過一個月,以完成相關的驗證與評估工作;主要的工作有三:
- 產品/市場契合驗證:以低成本的方式試探市場、調查市場,觀察產品是否有市場,以分析與評估市場的規模與接受度,並將產品創意更具體化;
- 初步技術評估:評估可能遇到的技術問題、解決方案、可採行的步驟、開發的時間、成本以及可能的風險;可採取科技文獻調查、公司內外專家諮詢、腦力激盪…等方法;
- 初步商業評估:根據粗估的銷售額、成本與投資,很快的做出財務分析、以及非正式的法律及風險分析等等。
壹、產品/市場契合驗證
產品/市場契合(product/market fit)是本步驟的重點;然產品/市場契合也為本Blog的重點之一,相關的說明可參閱產品/市場契合的系列文章。以下即簡要的整理一下相關的內容。
此步驟的工作,涵蓋產品/市場契合準備度指標的Level 4~Level 8(如表一所示);分別是:Level 4:確認MVP重要的組成元素(請參閱:最簡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Level 5:完成高擬真的MVP(請參閱:原型的擬真度) ;Level 6:完成高擬真MVP測試配套規劃(請參閱:產品市場契合的測試驗證規劃(PMF level 6));Level 7:完成與客戶一同測試MVP(市場測試)(請參閱:與使用者一同測試最簡可行產品 (PMF level 7 測試驗證));以及,Level 8:MVP獲得使用者的正面回饋(請參閱:達成產品/市場契合時的評估指標);表一整理Level 4~Level 8 各層級的重點工作、質化與量化指標,也請參考。
表一、PMF Level 4~Level 8 各層級的重點工作、質化與量化指標
至於產品/市場契合的定義以及產品/市場契合為什麼重要?也請分別參考:什麼是產品/市場契合(product/market fit)?以及產品/市場契合為什麼那麼重要?等文章;前者將產品/市場契合定義為:產品能夠為相當一部分獨立的使用者解決問題、滿足需求,且他們願意為此付費,並推薦給他人;後者將新創事業定義為(以創業角度):「新創事業是一個以探索有成長性、有再現性、能夠獲利的商業模式為目標的暫時性組織。」(Blank & Drof, 2013)顯示在Blank的眼裡,當新創事業尚未驗證其構想具有成長性、再現性與獲利性之前什麼都不是;Blank將新創歷程分為:客戶發掘(customer discovery)、客戶驗證(customer validation)、客戶創造(customer creation)、以及公司創建(company building)等四個階段; Andreessen更進一步指出任何初創公司的生命週期都可以分為產品/市場契合之前(Before Product –Market Fit,“BPMF”)與產品/市場契合之後(After Product –Market Fit,“APMF”)兩個階段;在BPMF階段,新創業者應將心力全神貫注於任何可以促進產品/市場契合的事情,其它的事情幾乎都可以忽略;即使新創業者一路上搞砸了各式各樣的事情,但最後新創業者還是能成功啟動公司;反之,即使新創業者做對每一樣事情,但卻因從未找到契合市場的產品而直接走下懸崖;依照Andreessen的論點,他認為這些新創業者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從未達到產品/市場的契合度。
將以上的論點移轉到新產品開發一樣適用。
任何新產品開發的生命週期都可以分為產品/市場契合之前(Before Product –Market Fit,“BPMF”)與產品/市場契合之後(After Product –Market Fit,“APMF”)兩個階段;在BPMF階段,新產品專案團隊應將心力全神貫注於任何可以促進產品/市場契合的事情,其它的事情幾乎都可以忽略;此時新產品開發專案可定義為:「新產品是一個以探索有成長性、有再現性、能夠獲利的產品或商業模式為目標的暫時性專案。」即使新產品開發團隊一路上搞砸了各式各樣的事情,但最後還是能成功啟動新產品開發專案;反之,即使新產品開發團隊做對每一樣事情,但卻因從未找到契合市場的產品而直接走向失敗。
當新產品開發團隊走到Level 8(MVP獲得使用者的正面回饋)時有兩個結果;一個是達成(或經過一些修正而達成)產品/市場契合的評估指標(請參閱:達成產品/市場契合時的評估指標)【註一】;或者顯然難以達成產品/市場契合的評估指標。
若是後者,則需要進行產品的軸轉(pivot)重新思考產品的設計、訴求、甚至調整對顧客/使用者的理解(詳請參閱:新產品創意技法—衍生性新產品篇),產品開發團隊必須回到Level 4,甚至Level 1重新開始,再來一遍。
若是前者,則恭喜你,你的產品已達成產品/市場契合,在完成以下工作之後,可以準備正式成立新產品開發專案,相關的工作包括(但不限於):
1. 綜整測試驗證的結果,並填入表二:
其中測試驗證人數建議超過100位的目標客群;可採用Ellis的失望門檻(如果市場上沒有本產品,顧客/使用者會感到非常失望的40%比例門檻)或Rachleff的淨推薦值(=推薦者% — 貶抑者%)【註一】;其中並請填入打動顧客/使用者的產品重要屬性(特性、功能、性能)以及由產品重要屬性(特性、功能、性能)而衍生出來的訴求或標語。
表二、測試驗證綜整
2. 確認並整理你開發產品的目標客群(請參閱:創新創業的目標客群);
3. 建構產品的代言人(請參閱:人物誌(persona))
4. 產品的任務宣言(mission statement),並填入表三:
對一個既存企業而言,所開發的新產品必須符合企業的策略意涵,也就是本文開宗明義所提的,本本產品是否有助於企業長久發展?是否有助於強化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是否與企業的產品策略吻合?是否可運用到企業的核心能力,或產生綜效、或運用即有的資源?…等等;因此在新產品完成產品/市場契合之後,必須完成產品的任務宣言(mission statement)以檢視所擬開發的新產品對企業而言是否具有策略意涵,如表三所示;其中包括:產品描述、產品重要屬性(特性、功能、性能)、產品限制條件(例如關鍵的功能模組供應來源有重大風險)、產品圖示、主要目標市場與次要目標市場等等。
如果無法順利填完表三,即代表產品還沒準備好,需要進一步的探索。
表三、產品任務宣言
5. 產品的市場定位與競爭力分析
若是新創企業,創業導師都會建議他們找塊沒人經營處女地發展,不要在現有市場上與既存業者競爭,因為你競爭也競爭不過;然既存企業則面臨的狀況完全不同,他們一定是在現有市場與競爭者面對面競爭,因此產品的市場定位與競爭力分析就非常重要,必須認真分析。
由於產品的市場定位與競爭力分析為商管必學的知識,且網路上的資源很多,於此就不展開了。
貳、可行性分析
除了確保產品/市場契合之外,還包括各功能職能的可行性分析,包括(但不限於):
- 技術可行性分析
- 生產可行性分析
- 行銷可行性分析
- 財務可行性分析
- 獲利效益性分析
這部分與新創事業的事業構想發展與部門發展的作法一致(請參閱:新創事業構想發展以及新創事業的部門發展);但若是既存企業,這部分的分析工作就相對容易一些;這裡需要再次強調的是:在正式成立新產品開發專案之前,產品開發團隊需將所需的產品技術一一展示(系統工程稱之為:demonstration),證明技術是可行的,只是還沒兜到產品上去而已;等到所有的關鍵技術都一一展示,並證明可行後,新產品開發專案才可以正式開始;總而言之,就是在技術的風險可控之後,才會正式啟動新產品開發專案,不可或忘;否則忙了老半天,最後東西做不出來,一切都白搞了。
參、細部調查與可行性的評估
當新產品開發團隊完成以上的工作之後,則進行細部調查與可行性的評估工作,包括(但不限於):
- 產品力與市場吸引力評估
產品力評估的主要目的在於瞭解「產品/市場契合驗證(PMF)是否顯示此產品概念(定位)能否在市場中獲得目標族群的喜愛,並於競爭市場中爭得一席之地」。這個過程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若是新創企業,就使用Ellis的40%非常失望比例門檻或Rachleff的40%淨推薦值(=推薦者% — 貶抑者%)即可;若是既存企業,則標準可以放寬一點【註一】,至於放寬多少,則看其他資源(顧客的忠誠度、行銷通路、生產製造能力、財務、…)的襄助強度;襄助強度強,就可以放寬一點;反之,則要嚴格一點;
至於市場吸引力評估的主要目的則綜合評估:產品競爭力、市場規模與企業在本市場的綜合競爭力;若評估結果企業可在市場上爭得一席之地,並可獲得可觀的利潤,當然就值得投入;
總而言之,本產品對消費者是否具有吸引力(明顯地符合消費者需求或效益?)此市場之規模與成長潛力是否具吸引力?此產品概念在現有市場上是否具有競爭優勢?
- 產品強化企業競爭力評估
產品方案是否符合企業的市場策略?能否強化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顧客的忠誠度?產品能否充分運用企業現有的資源?能否增進企業新的核心能力?
- 技術可行性評估
所需的產品技術是否掌握且成熟?所有的關鍵技術是否都已通過驗證?能否掌握無法自主的技術來源?相關的智財權是否與其他競爭者相牴觸?
- 生產可行性評估
生產製造技術是否掌握且成熟?關鍵零組件採購是否具可行性?生產製造是否有衛生、安全、環保的疑慮?生產成本是否符合期望?
- 行銷與通路可行性評估
行銷方案是否明確可行?產品的銷售是否能運用企業既有通路?並對通路具有吸引力?
- 財務可行性與獲利效益評估
新產品開發專案計畫的規模是否有足夠的財源支應?獲利預測是否符合公司標準?
- 其他
產品是否合於法律規範?地緣政治是否影響產品的推展?現有或潛在的市場競爭者的反應是否激烈?
結語
本階段主要是確認產品/市場的契合度驗證,其目的依序為:
- 初步目的:找到對產品青睞,並會付錢的目標客群;
- 客群發展:藉由與目標客群互動,打造出一款能夠為他們帶來巨大價值的產品;
- 產品定義:清楚描述產品概念、特色、屬性、功能及產品利益與訴求;
在完成產品/市場契合驗證之後,則就企業各個功能的可行性進行分析與評估,包括:策略、核心能力增長、技術、生產製造、行銷與通路、財務與獲利、法律與競爭、…等等。
若通過此關卡的評估,代表本產品/服務具有市場的競爭力,值得企業投入重資將產品/服務具體落實,並進入新產品開發管理的第三步驟:讓構想定型並研提新產品開發專案計畫。
【註一】
Ellis的40%非常失望比例門檻或Rachleff的40%淨推薦值(=推薦者% — 貶抑者%)都是新創界的「經驗數值」,適用於全新的市場、全新的產品、全新沒有根基的新創企業;也就是在完全沒有其他基礎下(也就是沒有其他可以依靠的資源從零開始),例如:品牌、行銷通路、生產製造能力、…等等,新創企業的產品/服務要成功的經驗數值;對於一個既存企業則完全不同,他們往往已經建立顧客的忠誠度、行銷通路、生產製造能力、以及財務能力,也就是他們的新產品不是建立在零基礎上的,且他們的新產品也往往是在現有產品的基礎上進行產品的開發,例如:現有產品的品質提升、成本降低、產品線的擴充或衍生、別家企業已經有的產品,而我們企業才跟進的產品、…等等;這些新產品是承接現有產品的生命力,藉由新產品來強化與延續現有產品的競爭力;我認為只要現有產品還有足夠的競爭力、為企業賺取足夠的利潤,且新產品可以沿用企業現有的資源,並明顯的強化現有產品的競爭力,且讓顧客/使用者有很感,這樣的新產品應該就可以了。
但若前手產品是失敗的產品,那麼就不能這麼輕易放過,而必須重新深刻瞭解顧客/使用者未被滿足的需求,探討前手產品為什麼沒有獲得顧客/使用者青睞的原因,並認真的進行產品/市場契合的驗證工作,確保產品與市場契合;至於是否仍應達到Ellis的40%非常失望比例門檻或Rachleff的40%淨推薦值(=推薦者% — 貶抑者%)的嚴格標準;我認為應該不必,但可以放寬到多少?我沒有建議,但我認為需看企業其他資源(顧客的忠誠度、行銷通路、生產製造能力、財務、…)的襄助強度;襄助強度強,就可以放寬一點;反之,則要嚴格一點。
參考資料:
Blank, S., & Drof, B. (新華都商學院譯), 2013, 《創業者手冊》(The Startup Owner’s Manual),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THE PMARCA GUIDE TO STARTUPS, Part 4: The only thing that matters, Jun 25, 2007, https://pmarchive.com/guide_to_startups_part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