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風起雲湧地推動與創新創業有關的活動,在科技部有萌芽計畫、創新創業激勵計畫、經濟部有價創計畫、創新育成中心、教育部有U-start、各級政府有相關的創業輔導措施與提供創業空間…等等;各大專院校在教育部的鼓勵與要求之下,紛紛成立創創中心(創新創業中心)、創業加速器、自造基地(maker space)、…,儼然一幅創業救國、救經濟的氛圍。
然經過多年的努力與推動,社會與校園的創業氣氛、新創團隊、創投活躍度、政府資源、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等等指標顯著提升;然政府與民間投入甚大,但感覺實質產出不如期望,在整體推動的過程中顯有瓶頸,如果這些瓶頸能被消除或減低,產出應遠高於此。
為了解與解決這個問題,也許像創業界的先行者—美國矽谷,取經是一條可行的路。
《精實執行》(Running Lean)(Maurya, 2012(楊仁和譯,2013))將新創事業的歷程分為問題/解決方案契合(problem/solution fit)、產品/市場契合(product/market fit, 以下簡稱:PMF)、以及擴展(scale)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問題/解決方案契合)的關鍵議題為:有值得解決的問題嗎?第二階段(產品/市場契合)的關鍵議題為:我建造的是人們想要的產品嗎?第三階段(擴展)的關鍵議題為:如何加速客戶的成長與成立公司;Maurya並進一步指出對大多數的新創事業而言,最大的風險:「是建造沒有人要的產品。」,也就是第二階段的風險最為關鍵。
有鑒於此,特盤點我國在PMF的思維與作法,發現恐怕是我國創業實務的重大罩門;就Maurya《精實執行》的新創事業三階段而言,第一個階段:問題/解決方案契合而言,已有重量級的工具—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在國內廣為人知,並有教育部與專業的顧問公司大力推動;第三階段的:顧客創造與創建公司,則有政府、創投、加速器與育成中心站崗;唯獨第二階段的產品/市場契合這塊在國內恐尚在起步階段;若能將PMF的落差彌補起來,將Maurya的新創事業三階段的能量拉平,則一定有助於我國新創事業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