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一系列文章介紹了產業技術地圖的內涵、指引、與美國產業的案例;本文將進一步討論製作產業技術地圖前應釐清的事項,以確保產業技術地圖製作的成功:
一、確認此次製作產業技術地圖的目的與必要性
如當年(1987年)美國製作半導體產業技術地圖的目的是打敗日本,奪回失去的半導體霸主地位;但深層原因是美國國防科學委員會認為:「美國在半導體製造領域的領導地位正在迅速削弱」;而失去技術領先地位以及隨之而來的對外國半導體製造設備供應商的依賴為「不可接受之重」 (也就是涉及嚴重的國安問題);因此建議是成立一個產業與政府的聯盟,以「開發、展示與提升先進半導體元件(devices)高效、大量製造的技術體系。」於是迅速成立SEMATECH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的非營利會員制組織,專注於積體電路製造商的基礎設施—以用於製造半導體元件的資本設備、方法和流程,以重新奪回半導體製造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請參考:產業技術地圖的濫觴—美國半導體產業技術地圖)。
如美國半導體產業技術地圖的例子,其製作產業技術地圖的初始目的為結合產業之力提升產業的技術競爭力,進而確保國家安全、提升戰力;然除了所完成的產業技術地圖的具體成果(具體規劃技術發展方案與目標)外,更由於產官學研的專家在製作過程中的互動效果(促進各單位的溝通與合作,建構對產業遠景與技術優先度的一致看法)更強化了製作產業技術地圖的正當性與效益性;因此許多先進國家,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歐盟各國…皆大力推動產業技術地圖的製作,以期強化產業的競爭力與凝聚力;綜合相關文獻的討論,產業技術地圖的製作目的包括:
1. 提升產業競爭力
藉由技術地圖的製作,促進各單位市場競爭前(pre-competition)階段的研發合作,促進與加速產業的創新,縮短研發時程,進而強化產業的競爭力。
2. 提升研發效益或降低研發支出
研發的費用日益高漲、產品推出的速度日益快速、產品的技術含量日益升高、產業合作與互動的關係日益密切,導致一家公司無法進行所有的技術開發工作,而需透過通力合作的方式來因應產業競爭的壓力;技術地圖的製作直接促成各單位的合作,不但提升研發效益、加快研發速度、同時降低研發支出。
3. 降低風險
藉由分享各家業者對產業未來遠景的看法、充分討論與分析促成技術的可行性、瓶頸、技術目標,避免資源錯置。
4. 更能獲得政府研發經費的支持
政府較願意提供經費於有完整規劃、具前瞻性眼光、整合各單位參與的研發計畫;而技術地圖正提供一個很具說服力的工具,可有效獲得政府決策單位的支持,提供經費進行相關的研究。
5. 協助各單位釐清應扮演的角色與執行的工作
基本上民間部門(private sectors)的角色負責技術的創新、而政府部門的角色為協助研發合作聯盟的成立、排除行政上的障礙、預先培育與訓練未來產業需要的從業人員(註一)。
此外,產業內各家業者的互動關係構成產業的生態系,也可藉由產業技術地圖的製作,建構產業未來的生態形貌,分工合作。
我們可以將製作產業技術地圖的目的整理成檢核表,如表一所示,經過勾選之後,以確認是否有必要製作本產業的技術地圖;表一的子項目間有連動關係,這個檢核表只是作為檢核之用,不能作為學術領域的調查項目,特此說明。
表一、製作此產業技術地圖的必要性
二、產業技術地圖的製作時機
當產業運用表一的檢核表檢核之後,確認產業有必要進行產業技術地圖則可以進行產業技術地圖的製作規劃;然,加拿大工業部則建議當產業具有以下的特性或環境時才有必要立即進行產業技術地圖的製作工作:
1. 當市場需求變化劇烈,產業前景較為渾沌不明時。
2. 當產業到達策略的關鍵時刻時,例如受到其他產業、環境或技術的巨大衝擊、進入新的市場、找尋新的可運用的技術或新的技巧(skill)等。
3. 產業對未來的市場遠景可清楚地描述或認知,但對如何達到遠景的策略或方法付諸闕如時。
4. 在面對國外廠商入侵,國內廠商市場佔有率下降、生存面對威脅時;或新市場開放,業者企圖增加市場佔有率但失敗時。
5. 產業面對未來市場所需要的技術與應用不確定,以及什麼時候滿足市場需要的新技術可以開發完成不確定時。
6. 產業內業者對未來的技術發展(在眾多技術方案中挑選最應發展的適當技術)看法分歧時。
7. 產業中的業者各行其是,各自發展相同的技術時。
8. 產業中的企業缺乏足夠的資源、技術…以單獨進行產業技術的創新,擬結合各單位之力共同進行技術合作,以加速產業技術的創新時。
當產業出現以上的情況即有必要立即聚集各單位共同製作技術地圖,以描繪出清楚的產業遠景與技術發展地圖。
由此可見,不是任何產業都需要做產業技術地圖的,也不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立即著手進行技術地圖的;說到底製作產業技術地圖是需要花下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的,非必要不必沒事找事。
三、確認產業Leader(領銜者)與Champion(擁護者、捍衛者)
產業技術地圖的製作由誰領銜主導?他們可能是:產業公會或產業的重量級業者。
誰覺得產業有必要製作產業的技術地圖,且願意擁護與捍衛外界的質疑聲浪?這些人或團體可能是:產業領袖、產業的重量級業者、產業公會、甚至政府官員。
哪些業者或產業領袖支持這項工作,且願意大力投入?他們是否具有代表性?
以上這些問題都需要事先釐清的,否則可能就是某些人一頭熱,某些人冷嘲熱諷的冷眼旁觀。
四、使用什麼方法以發展產業技術地圖
技術地圖可以使用專家法或專題研討會法或資料庫法來進行製作?(請參閱:產業技術地圖的製作方法)至於使用什麼方法一方面看動員能力、一方面看什麼工具最熟悉、運用最順手,沒有一定的最完滿的方法;之後的文章我們也會針對專題研討會法進進行更深入的說明。
五、確認資源需求與來源
概估與規劃產業技術地圖的資源需求為計畫啟動的重要項目,沒有資源難以成大事。
因此,計畫一開始就需要知道誰會提供這些資源?
一般而言,產業技術地圖最可能的經費來源是政府、產業公會與/或產業公會的會員捐贈。
如果熟悉整個產業技術地圖的製作步驟,一般而言,就只是工作人員的費用、會議的場地費、交通費、文具費…等等,基本上費用並不高;之前的文章也提到過,加拿大製作一個產業技術地圖政府的補助費用是12.5~30萬加幣;費用在可控之內。
六、後續實施的可行性
雖然項五提到的整體費用不高,但花下去的人力與時間卻很可觀;如果成果只是一份大家束之高閣的報告,那麼又何必花心力在這種吃力不討好的無謂的工作上呢?因此,在製作產業技術地圖之初就要預想怎樣的成果對產業有用,可為產業所接受並「參考實施」(本處不使用「據以實施」,因為產業技術地圖是建立產業的「共識」、「大方向」,但每個企業情況不同,他們會依照(也應該依照)自身的條件進行調整後運用)。
因此,製作產業技術地圖之初,應預想計畫完成後,對業者是否有益?預想的項目包括(但不限於):
1. 產業意見(或利益)分歧,對於建立共同的產業遠景有意義嗎?目標是否太遠大了?(例如:亞太XX中心)
2. 經過充分討論達成遠景的促成技術,對業者有價值嗎?
3. 建構各階段(時間點)所期望的技術功能目標(指標),業者相信嗎?
4. 對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業者認同嗎?
5. 製作產業技術地圖的過程中,真的可促成產學研間的共同合作,或分享文化嗎?
6. 真的對產業競爭力的提升有幫助嗎?
7. 政府會買單嗎?對後續的產業研發會支援嗎?
8. …
當然以上各點不是製作產業技術地圖之初就可以預想得到的、可以避免的;但需要在製作產業技術地圖的過程中,時時放在心上,以免走偏。
共勉之!
註一:
在所蒐集的產業技術地圖文獻中,加拿大工業部有特別針對人才培育這點提出建議;其建議於技術地圖的製作過程中,一併探討來產業所需從業人員的技能,使政府得以未雨綢繆進行產業所需從業人員相關的培育與訓練計畫,以因應未來產業的需要。
參考資料:
SEMATECH 1987—1997 A Final Report to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February 21, 1997, https://www.esd.whs.mil/Portals/54/Documents/FOID/Reading%20Room/Science_and_Technology/10-F-0709_A_Final_Report_to_the_Department_of_Defense_February_21_1987.pdf
Canadian Aircraft Design, Manufacturing and Repair & Overhaul Technology Road Map Summary and Overview,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