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由於我長期教授創業管理課程的關係,我遇到開發出好技術、構想出好產品(好想法)的人(尤其是工科的教授們)我心裡總想:他這麼能幹、東西那麼好,為什麼不去創業,把他的價值做出來;這裡所說的價值可以是為自己賺到大錢、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天賦(精確來說也許是能力)、也可以對社會產生正面的影響、解決社會問題;在我腦袋裡創業等於價值創造;但想也知道,他們(老師與學生)大概都不會創業,甚至也沒有創業的念頭。
對解釋人們未起心動念創業的說法有很多,例如:不敢(不願)跨出舒適圈、缺乏挑戰或缺乏突破的心、自信心不足、缺乏行動力…等等,諸多負面的說法;對資深職場人(專業經理)或教授而言,則有另一套說法,說他們算算創業的機會成本太高,不值得,所以選擇不創業;這種心態有人給一個名詞,叫金手銬,也就是被高薪給牢牢的鎖住在自己的崗位,不願意跳出熟悉的環境,也就是舒適圈;這種說法有幾分道理,難道就僅僅是這樣?
要找探討這個問題,也許要先從人們為什麼會走上創業這條路?他們創業的初心在想什麼?
人們是為何走上創業之路?
創業者走上創業之路的原因百百種,以我為例,大致有三驅動因素同時發生,促發我起心動念去創業的:1. 創業前的職場歷程,我都很認真工作,有天我想如果我將這份認真工作的態度為自己賺錢不是很好,所以當機會來臨時就毅然而然的選擇創業;2. 在創業之前我在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上了三年的科技管理班課程,我的印象是要修超過40學分才能拿到修業證書,所以在企業管理的氛圍下學習很多創業的知識;班上很多是在企業界與政府機構服務的中高階主管,包括後來當過經建會主委的何美玥女士,在課堂上都是討論企業如何經營、如何創新、如何創業,所以總有學了那麼多,總該出去闖闖的雄心,否則對不起政大、對不起自己;3. 以前中科院的同事有好的技術,想創業,但需要一個在外面混過、可信任的人,所以就找到我,其實我對他們的東西也不瞭解,不過我在沒有深度考慮的前提下,就答應他們的邀請去創業了。
以上是我創業心路的歷程,我也不是一開始就想創業的,小時候的志願是當一名工程師(後來也真的達成這個小小的願望),應該說之前也沒有任何創業的念頭,創業的行動是瞬間完成的,也許與我的行事風格有關,我是衝動型的行動派;我的經驗應該不是大部分創業者創業選擇創業的原因,以下我大致整理人們走向創業之路的原因(但不限於):
- 一開始就想創業:也許個性使然,從來不想做朝九晚五的工作;一有機會就會去創業,甚至沒有幫人家上過一天班;
- 喜歡挑戰過去沒做過的事:喜歡動手做、喜歡挑戰由0到1的感覺,或者覺得做了別人沒做過的事,是很酷的事;
- 創造自己應有的價值:覺得自己的價值決不只朝九晚五所領的死薪水,覺得創業可以為自己創造價值而創業;
- 成長環境使然:家族都是經營事業的,對買賣很熟悉;
- 因緣際會:一開始沒想要創業,因緣際會走上創業的路(像我一樣);例如:使用者覺得你製作給自己用的東西很好,希望你創業,他們享受現成的,變成你的顧客、朋友邀您一起創業、你在企業的建議老闆不賣單,一氣之下,要證明給他看、…;
- 發覺(發掘)人們或產業內未被滿足的需要,而剛好你覺得你有好的解方;或你發覺(發掘)一個好的商業模式,可以創造大的價值;當時機成熟時,就走上創業的路;
- 總想為世界、社會創造價值:有一天發掘到一個好想法,可以為世界、社會創造價值而創業;
- 有好東西想跟別人分享,而創業;
- 為餬口而做小生意,很多攤販、菜販、早餐店、…等等賣無差異的產品,並不是他們想創業,而是無路可走,只有自食其力;嚴格而言,一般創業議題都不會將這種創業納入討論;
- (還有很多)…
各種走上創業的創業者心態分析
如果探究一下,創業者走向創業的心態,以及帶給他的心理感受,我們會有以下的察覺:
- 一開始就想創業,甚至沒有幫人家上過一天班:他也許喜歡創業的工作型態,享受創業的過程、享受自己作主,自己當老闆的生活型態;過程是愉悅的、結果也是愉悅的;
- 喜歡挑戰過去沒做過的事、喜歡挑戰由0到1的感覺:他應該喜歡創業的工作型態,享受創業從無到有的過程;
- 覺得自己的價值決不只朝九晚五所領的死薪水,覺得創業可以為自己創造價值而創業:為賺錢更多的錢而創業,最好能與其他動機相結合,例如:利他、做自己喜歡的事、…,否則創業之後的很多年還在掙扎求生,活得很痛苦;
- 成長環境使然,家族都是經營事業的,對買賣很熟悉:沒什麼喜不喜歡,這是他熟悉的事;
- 因緣際會,走上創業的路:創業只是人生的選項之一,創業不是強求而來的,創業的風險可能也不高,創業者可能也享受創業的過程,至少應該不痛苦;
- 發覺(發掘)未被滿足的需要或發覺一個好的商業模式,當時機成熟時創業:有目標的創業,因為創造了價值,創業的過程應該是愉悅的;
- 想為世界、社會創造價值:懷著大願心,甘心而做,過程可能是辛苦的,但內心是愉悅的;
- 有好東西想跟別人分享,而創業:有目標的創業,因為創造了價值,創業的過程應該是愉悅的;
- 為餬口而做小生意,過程是辛苦的,也不快樂。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也許許多創業者創業的動機是「創業過程」帶給他們的喜悅,例如:創造價值、享受從0到1、從無到有的創造過程、…等等;或者內心有遠大的目標而創業,例如:社會企業、服務偏鄉、服務弱勢、…;金錢的實質回饋往往不是主要(重要)的激勵因子;如果是為了大賺錢或餬口而創業,那麼過程可能是辛苦的,也不會快樂;這不由得令人想到心理學的內在驅動力(內驅力、動機)假說(品克,2010)。
驅動力理論與創業動機
心理學家品克(2010)將人類的驅動力分為三種,更貼切的說,他經過研究將驅動力分為三個層次,第一種驅動力(第一個層次),是為了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的生物性驅動力;例如,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第二種驅動力(第二個層次),是來自外在的驅動力,也就是當我們做出某種行為時,外界環境給我們帶來的獎勵或懲罰。例如,胡蘿蔔加大棒;第三種驅動力(第三個層次),也就是來自我們內在的動力,是內心主動想把一件事做好的欲望,簡稱為「內驅力」。
第三趨力的假設:人類天生就有「追求新奇與挑戰、延伸並鍛鍊自己能力、主動探索與學習的內在傾向。」而內驅力的來源有三,分別是:1. 自主感:自我覺得有掌控權,可以自己覺得什麼時候做?如何做?甚至做什麼?2. 追求專精:對某個舉足輕重的事物精益求精的渴望;以及3. 目的性:想要達成的目的會去驅動人們的動力,這很好理解;但人們的目的又分為外在目的與內在目的,外在目的往往是以利益為導向的目的,例如賺大錢;內在目的往往是發自內心的善,例如:偏鄉服務、環保、…等等;真正能產生長期驅動力的目的往往是超越個人利益的渴望與目的,而不是自身的利益。
如果套用第三驅力的假說到創業者的創業心態與心路歷程,可以感覺到第三驅力正是驅動創業者創業的主要內在動力,也是促發創業者甘願忍受創業的辛苦,而堅持下去的動力。
第三趨力同樣適用於許多職業
如果創業家的真正激勵因子是:自主感、追求專精、以及目的性,那麼具有這種特質的職業有很多,例如:研究人員、老師、工程師、藝術家、建築師、甚至裝潢師傅…;創業只是第三驅力的一種選項罷了!
大家都知道,創業的風險很高、創業者也需要具備工程、設計、商管等多方面的專才、甚至還需要忍受長時間低收入、緊湊無暇他顧的艱苦日子;不是每個人都具備這樣的才能條件或財力條件去創業的;如果創業的時機不成熟,專注於現在的工作,但同時在工作中擁有自主感、追求專精、與目的性的內驅動力條件,即使領取還過得去的報酬、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工作、生活的樂趣,又何嘗不可!
有了以上的認知後,一反我過去的思維,過去我認為:創業是創造價值的最主要的道路,創業等於創造價值,同時賺到超過你當夥計所能賺得的收入;但現在我認為:職業不分等第(我避免用職業不分貴賤)、沒有好壞,主要在工作或人生中能否激發出內在驅動力,內在驅動力會讓我們工作中充滿喜悅、精益求精更上一層樓、人生有目標;我覺得各種職業只要他們擁有內在驅動力,能將價值做出來,不管是自己的價值或社會的價值,至於選擇什麼樣的職業並不重要;我們實在不必鼓勵老師、藝術家、工程師、甚至學生…冒那麼大的風險去創業!我們應該將重點放在激發學生(人們)的內在驅動力,讓他們將他們的價值做出來,這個價值不僅僅以金錢做衡量,只要他們獲得他們覺得還算滿意的報酬,並將重心放在對他人價值的創造即可;有了這個認知之後,我就不會看到能幹的人、有好點子的人,心裡就想,他這麼能幹為什麼不去創業,把他的價值做出來的迷思。
同樣的,我們也不應該以以下負面的心態評估不去創業的人,例如:
- 人生最大的冒險,就是不冒險;
- 他們不冒險,就是尋求安逸;他們為尋求安逸,將自己的價值做小了;
- 他們的價值都被他的老闆給拿走了;
- 不要當公務員;
- 不要當老師;
- 不要做賣肝的工程師;
- …等等。
當然要創業成功除了產品/服務要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擁有不公平的優勢(unfair advantage)外,還需要產業分析與企業經營的相關能力,後者往往也不是專業工程師、工科教授所具備的能力,如果他們想創業要不然找人互補、要不然就自己快速學,這都影響創業的啟動。
後記
鼓勵他人創業背後的預設是:創業是創造價值的終極表現,價值等於經濟價值;我現在的思維則是:維持驅動力,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發掘美好、創造美好,如果能有益於他人,則更好,賺大錢不是重要的選項。
有了這樣的認知,我將虎尾科技大學三創教育的slogan:「做個有故事的大學生」,加上副標題:「冒險遊戲、發揮熱情、懷有抱負」,以闡述我現在的認知。
參考文獻:
丹尼爾.品克 (Daniel H. Pink) (席玉蘋譯),2010,動機,單純的力量,大塊文化出版。
東尼.華格納(陳以禮譯),2017,教出創造力: 哈佛教育學院的一門青年創新課,時報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