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可將企業導入的步驟分為三個階段(phases),分別是:1.導入前的共識與準備;2.技術地圖製作;3.實施與改進等三個階段,各階段的工作內容如圖所示。由於篇幅比較大,本篇先介紹第一階段—導入前的共識與準備。
圖 技術地圖導入步驟
一、導入前的共識與準備
導入前的共識與準備工作至為重要,縝密的規劃與溝通有助於後續作業的效率、共識的建立與成功導入的機會,本階段的工作有:
1. 需要評估(need assessment)
如前所述,技術地圖的製作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與時間,對企業而言是一項沈重的負擔;因此在推動技術地圖之前,宜先確定本公司是否有必要導入技術地圖的經營活動,以作為本公司產品(市場)發展策略與研發規劃的重要工具;一般而言,若企業處在產品生命週期短、技術發展或更替快速、顧客需求多樣化、技術(包括製造技術)為競爭的重要手段、專利佈局具重要策略地位…的經營環境,則導入技術地圖有其必要性與效益性;反之企業在權衡成本與效益後則可能覺得不導入技術地圖反而有利;也就是,企業在導入技術地圖之前宜先確認技術地圖對企業的需要性與效益性,並獲得高階主管的支持。
2. 確認導入技術地圖的目的
企業在確定導入技術地圖的必要性、效益性與獲得高階主管的支持之後,則進一步確認導入技術地圖的目的?需要什麼樣的地圖?想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或強化什麼樣的經營活動?在技術地圖製作專案完成之後想要獲得什麼樣的具體成果?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的釐清。
技術地圖各類型的「變種」將留在之後的文章中說明。不過話說回來,目前還是以市場/產品/技術/資源為技術地圖的主軸,也就是企業製作技術地圖的目的係將企業所擬追求的市場、該市場所擬推出的產品、該產品所需的技術、以及發展該技術所需的資源作整體的思考,與前後(時間軸幅)、上下(市場/產品/技術/資源)一致性的確認與規劃工作。
3. 教育訓練與共識建立
為激發同仁對技術地圖的認識與認同,並確保技術地圖製作過程的順利、以及成果的品質,建議在推動計畫開始之初即事先邀請外界有經驗的顧問或是內部的講師舉辦幾場教育訓練課程,講授技術地圖的精神、原理、甚至指定一些實作的練習題,使相關人員在推動計畫開始之初即對技術地圖有充分的認識,並能體認到技術地圖的效益;此外教育訓練的好處在於建構一個共同的「語言」平台,其中詳細說明什麼是「roadmap」?什麼是「roadmapping」?什麼是「市場驅動因子」?什麼是「產品功能驅動因子」?什麼是「產品平台」?製作技術地圖的流程…等等,使參與技術地圖製作的人員在同一個「溝通平台」上溝通,減少不必要的困擾;參與課程的成員建議包括企業的中、高階主管以及參與技術地圖製作的同仁。在完成初步的教育訓練之後,建議舉辦小型的研討會,一方面凝聚共識、一方面激發大家對技術地圖製作的「渴望」;在該研討會上,高階主管視時機成熟,宜公開宣示公司支持的決心,並保證給予必要的協助,請各單位參與及配合;該研討會另一項任務為找出躍躍欲試的事業部主管,也就是所謂的領先創新者,由其自告奮勇出來打響第一炮,為整個計畫的執行奠定順利進行的基礎。
4. 成立專案
在完成初步的教育訓練、研討會與找出願意打響第一炮的主管之後,即劍及履及地成立專案積極推動。由於企業導入技術地圖屬於過去沒有做過的經驗、且具有一次完成的特性,因此以專案的方式執行較為合適。基本上該專案需有以下五種角色的人員與任務小組相互配合,方足以成事:
(1) 專案負責人
一般而言專案負責人可由兩種人擔任,一是事業部高階主管,一是研發部門主管;前者作為專案負責人的目的係將技術地圖的繪製作為策略、市場與產品規劃的重要工具,期能藉由技術地圖的繪製描繪出經營的方向;後者作為專案負責人的目的則是將技術地圖的繪製作為技術發展規劃的主要工具,期能藉此預先規劃研發資源的投入,以及時開發出所需的技術與產品;此外最好不要由幕僚單位(如總管理處)的人員來擔任專案的負責人,其主要的原因為未來運用技術地圖的單位為事業部或研發部門,而非幕僚單位;事業部或研發部門認同技術地圖的結果比什麼都重要,幕僚單位最好不要公親變事主,越俎代庖地為事業部或研發部門做規劃。
(2) 專案成員
由於技術地圖涉及公司的經營策略與市場規劃,因此專案成員應包括:企畫、行銷、研發、專利、製造、甚至財務等單位的人員參與。最重要的原則是邀請參與專案成員的代表性必須足夠,一方面確保技術地圖推演的周延性、一方面避免未來不必要的隔閡。然所有參與的人員在專案的推動期程內最好能全程參與,以確保認知的一致性與連慣性,以減少因人事更迭而增加不必要的重複溝通與說服工作。專案成員負責建構技術地圖的內涵,例如各市場區隔的驅動因子辨識、各主要技術的發展趨勢…等等;有他們的參與與付出,技術地圖才有血、有肉。
(3) 指導委員會
技術地圖的成果除了事業部或研發部門要買單(buy-in)之外,高階主管的認同也很重要;因此在每一個重要的階段皆宜向由高階主管組成的指導委員會報告,取得認同或說服之後,才進入下一個階段,以防高階主管的認知差異或一句話,毀掉大半的努力;同時,指導委員會的成員往往掌握資源,因此在導入的過程中與指導委員會保持密切的溝通,有助於後續工作的推動與關鍵資源的取得。
(4) 工作小組(working group)
工作小組的工作內容為協助技術地圖順利導入的工作團隊,其工作的內容包括:
• 規劃技術地圖的導入步驟。
• 設計技術地圖的「範本」(templates),也就是依據技術地圖的目的發展適合的技術地圖形貌,以供專案人員填入內涵。
• 建構各種輔助工具,例如開發同步作業的技術地圖軟體程式,使各參與成員可在同一個架構下工作。
• 開發適當的研究工具:例如發展「焦點團體法」或「問卷法」協助行銷部門進行市場驅動因子的發掘工作;或發展「德菲法」協助研發部門進行技術的預測工作。
• 律訂技術地圖導入過程中各階段的產出項目與文件格式。
• 針對技術地圖導入過程中所發生的問題尋求解決之道;或建立統一的解釋。
由以上的描述可知,工作小組的工作內容與專案成員不同,本小組負責建構技術地圖導入的骨架、律訂行動的準則,其責任重大,直接影響專案的成敗與效率;因此本工作小組的成員應來自企畫部門,並與所聘請的顧問密切合作。
(5) 外聘顧問
如前所述,企業在導入技術地圖之初往往缺乏經驗,為確保專案導入順利,聘請有經驗的顧問將有助於計畫的順利推動與執行的效率;外聘顧問往往可以協助工作小組建構導入的程序、設計合適的技術地圖範本、發展相關的工具、並提供相關的教育訓練;最重要地是外聘顧問可以以其經驗免除企業試誤的過程以及打開執行的瓶頸,大幅縮短導入的時程、降低導入的成本與風險。當然必要時外聘的顧問也可以充當裁判,仲裁工作小組與參與人員、研發部門與行銷部門間的衝突。
5. 導入準備
在確認技術地圖的需要性與效益性、釐清導入技術地圖的目的、找出試辦單位、以及籌組專案計畫團隊之後,接下來即著手進行技術地圖導入的準備工作。本階段的準備工作愈完善,後續的問題則愈少;建議切不可在沒有準備周延的情況下貿然進入實質的工作,而應針對相關的課題與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與準備,相關的工作說明如下,其中大部分的工作宜由工作小組與外聘顧問共同完成:
(1) 再次確認技術地圖的目的、範疇、疆界與精細程度。
(2) 建立技術地圖製作的流程:建議第一次的技術地圖最好不要太過複雜或龐大,以防無法收尾。由專案工作小組與外聘顧問共同研商技術地圖製作的流程,並取得一致的共識。
(3) 發展導入技術地圖各階段之工作與產出:包括:發展技術地圖範本、各階段應執行的工作、產出的文件與格式、遇到爭議時的解決方式、遇到問題時之問題解決方案、各階段會議的進行方式、以及概估導入的時程…等等。
(4) 確定技術地圖製作的方式與工具:例如採用少數專家的專家法或廣納眾人意見的研討會法,前者係指在技術地圖的製作過程中僅由少數的專家負責(專家的組成可為內部專家與外部專家),在一定期間內提出專家看法與成果,提指導委員會認可;後者則規劃山明水秀的地點舉辦幾天的研討會,廣邀相關人員(包括公司內部人員與外部專家)共同討論,在會中討論技術地圖的關鍵問題,並形成共識,作為後續製作技術地圖的主要依據;又如針對製作技術地圖的兩大關鍵課題「市場關鍵驅動因子」與「關鍵技術」的辨識與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係採取內部專家意見法、文獻收集法、或委託研究等方法提出可行的方案。
(5) 獲得所需的資源:根據技術地圖的範疇、精細程度、製作方式,提出預算需求並獲得執行的經費。
(6) 擬定各階段參與人員的名單,包括內部專家與外部專家。
(7) 發展適當的軟體工具,以協助專案計畫的順利進行,如技術地圖製作軟體、協同工作軟體…等等。
(8) 預先辨識在技術地圖製作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問題,例如:
• 清楚的企業經營策略、願景、以及達到願景的策略。
• 市場關鍵驅動因子的辨識與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
• 關鍵技術的辨識與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替代技術的辨識、新興毀滅性技術的辨識…等等。
完成以上的準備工作之後,建議公司將以上的成果整理成「技術地圖作業手冊」,一方面作為後續「大規模教育訓練」的教材、一方面作為第二階段實質導入的作業基準。
6. 大規模的教育訓練與溝通
在準備就緒之後,則進行大規模的教育訓練與溝通工作;此次的教育訓練與項3.的教育訓練目的不同,前次教育訓練的目的為宣導與溝通,喚起企業對技術地圖的渴望;本次教育訓練的目的則為專案導入前的訓練,包括本次導入技術地圖的目的、預期成果、導入流程、執行方式、各階段的產出與文件格式、溝通管道、各組工作同仁介紹…等等;此外針對技術地圖製作過程中所需要用到的研究方法或工具,例如品質機能展開、技術預測、市場調查…等,亦宜進行教育訓練。由於本次教育訓練的目的為建構統一的執行標準與共識,因此企業必須提出詳盡的作業手冊,針對各階段的工作與執行步驟詳加規範。當然在教育訓練的開始與結束宜由高階主管出面闡述本專案的重要性與意義,一方面為專案工作人員打氣、建立信心;一方面為專案工作同仁排除內部的障礙,使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完成以上工作,則可進入技術地圖製作的phase II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