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Blog文章是一篇篇PO上網的,各篇文章間的關連性並不強,因此值此Blog分享的尾聲,有必要針對本Blog各主題內文章的關連性進行梳理,以利瞭解本主題到底分享了哪些重要的觀念;若是第一次進入本Blog可以由各主題的導讀看起,然後點進相關的連結,一篇篇的瞭解。
本文梳理技術地圖的Blog文章,由於本主題的文章較多,我們分為三次導讀,首先梳理技術地圖的理論與步驟。
一、緣起
多年來我一直與工業技術研究院有合作關係,民國93年,本人在工業技術研究院的委託下探討一個重要的課題,如何由管理面協助技術導向的企業持續發展;本人設身處地的由企業的角度出發,探討技術導向的企業如何成長?以及成長的每一個階段應加入哪些管理元素,方能協助企業成長茁壯?這次的經驗使我受益良多,一方面藉由對產業的調查瞭解企業的管理需求;一方面也開發與整理出兩個有用的工具,分別是:「核心能力盤點與以核心能力為基礎的策略規劃架構與方法」以及「技術地圖(technology roadmap)的架構與方法」,也就成為本人日後學術與產學合作的重心。
二、「技術地圖」是什麼?
什麼是技術地圖?
技術地圖係建構一條由現在到未來的產品與技術的發展「路徑」,將企業的市場策略、滿足目標市場的產品、該產品所需的關鍵技術、關鍵技術的研發規劃、以及所需投入的資源,整合在產品技術地圖中,使公司清楚地掌握未來幾年內預計要開發的市場、發展的產品、以及所需的關鍵技術,領先競爭者進行產品與技術的佈局,得以立於優勢的競爭地位。技術地圖建構一個完整的產品與技術架構圖,其將片段的複雜技術系統整合在一起,並顯示技術的演化過程;在技術地圖的繪製過程中,它定義出企業未來將面對的產品與技術的挑戰,構思解決方案,並協助企業設定產品與技術的優先發展順序。
由於技術地圖是針對企業未來幾年(甚至十年)的市場策略、產品發展、技術開發與資源需求所做整體性的考量與佈局,以及描述如何逐年達成這些目標的方法與步驟,因此又可稱之為技術資源規劃(Technology Resources Planning, TRP)。
(詳請參考:什麼是「技術地圖」?)
技術地圖長什麼樣子?
技術地圖依繪製的目的呈現不同的形貌,沒有一定的格式;但習慣上技術地圖的格式需包含以下重要元素:時間軸幅(現在到未來,時間軸幅可以橫跨幾年、十數年、甚至幾十年)、關注的市場、針對該市場所要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促成技術(欲達成產品所需功能之不可或缺的技術,而這個技術的運用現在可能還不成熟)、技術的開發計畫、資源需求以及連結資源、技術、產品或服務、市場的發展路徑等,如圖一所示,詳請參考:技術地圖長什麼樣子?以及技術地圖的要素)。

圖一、技術地圖的概念圖
然圖一只是概念圖;事實上技術地圖大都呈現如圖二的產品/模組發展地圖的形貌;這張圖的格式簡單明瞭,一目了然;但卻含有許多資訊,包括:企業未來幾年要發展的產品平台、產品系統的模組、各模組的技術演化過程、以及時間軸幅,一張簡單明瞭的圖可以蘊含大量的信息,以讓企業的利害關係人能有統一的努力目標,共同朝這個目標發展。(詳請參考:技術地圖長什麼樣子?)

圖二、產品/模組發展地圖(以全錄影印機為例)
新產品的類型與技術地圖
在新產品開發與創新Blog文章導讀—part 1的導讀文章即提到新產品不是指市場「全新」、企業「全新」的產品;而是指企業推出與過去不同的產品,不論是舊產品的改良、或推出市場上已有的產品,但我企業沒有的產品,這些都算企業的新產品;在新產品的類型與技術地圖共將企業的新產品分為:降低產品成本或提升產品品質、產品功能的改良或修正、開發市場已有的產品、產品新穎化、新穎化產品、產品型態的擴充、以及新生活形態與新產業的產品等七種;其中只有後面的五種需要做技術地圖,其原因可參考該篇文章。
技術地圖的種類
上面所談的技術地圖聚焦於企業的產品技術地圖,也就是專注於市場、產品與技術的未來發展路徑,但只要涉及技術未來的規劃並建構發展路徑的都可以納入技術地圖的範疇,在技術地圖的種類的文章中,我們共將技術地圖分為以下幾類,如圖三所示,專案性技術地圖(Project-level Technology Roadmaps)與計畫性技術地圖(Program-level Technology Roadmaps)、產品技術地圖(Product-technology Roadmaps)、議題性地圖(Issues-orient roadmaps)、產業技術地圖(Industry Technology Roadmaps)、以及科學與研究地圖(Science and Research Roadmaps)、關鍵性技術或新興技術地圖(Critical or Emerging Technology Roadmaps),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該篇文章。

圖三、技術地圖的種類
三、技術地圖為什麼重要
聯發科蔡明介董事長一代拳王的理論,描述一家(技術導向)優秀的企業即使她再努力,最後也只能拼得一時的風光,最後迎接而來的只是殞落;蔡明介董事長的一代拳王理論對專注於研發管理的我揮出一級重拳;如果不能夠好好的解決這個「理論」(事實上是問題),那麼研究再多的研發管理也無濟於事(想想也好像不太對,有點像人終將會死,那探討人生的價值又有何意義;但企業與人不同,企業的生命可以永續,但人不能,至少現在不能)。
面對這個問題,在之前的一系列的文章中(突破一代拳王的詛咒,邁向永續經營、破壞來源多元化、一代拳王因應破壞創新的策略)我們探討過解決方案,但這些屬於研發管理的課題,在這篇技術地圖導讀的文章,我們暫不討論;但我們審視技術地圖也許是(也應該是)延長企業壽命的關鍵因素之一。
技術地圖將組織的視野聚焦於長期的發展,為企業建構一個將長程產品規劃與技術計畫相互連結,以及建立共同願景的方法與工具;技術地圖於決策者間建立對(技術)優先發展項目的共識,並將焦點、資源放在最優先的議題上。
更重要的是技術地圖藉由技術預測,協助企業及早因應技術前沿競爭者的跳蛙性(leap-frog)的技術發展,降低企業經營風險;同時更加瞭解技術的需求與風險,增進投資決策的品質。
由於技術地圖具有以上的優點,可大幅提升企業的競爭力;但必須認知的,技術地圖是在企業現有的事業軌道上衍生;因此做再多、再精的技術地圖也無法擺脫競爭者「架構創新」的挑戰,這也是技術地圖的短板,不可不慎。(詳請參閱:技術導向企業的不安與技術地圖的解方)
四、技術地圖導入策略與步驟
一般而言,企業導入新的作為,例如六標準差、平衡計分卡、目標管理、…等等,由於需要組織成員跳脫舒適圈,進入一個新的領域與思維,埋下組織不確定的因素,因此導入的失敗率(或不成功率)非常地高;企業導入技術地圖也是面臨相同的情況;因此,企業導入技術地圖切不可掉以輕心,以為主管下個命令自然水到渠成;反之,亦須小心翼翼,步步為營。
除非特殊狀況,一般而言,企業導入策略有以下三種策略,說明如下:一次性全面導入、滾動式導入、以及試辦後再全面推動等三種方法;一般而言,大企業會選擇第三種方式,也就是試辦後再全面推動的策略:所謂試辦後再全面推動係指先找一個部門試辦,若成功則全公司推動,若推動過程中不順利或失敗,則檢討、改正後再全公司推動;採取這種策略的特點為風險低,但速度也不會太慢,屬中庸之道。(詳請參考:組織導入新作為的策略(組織變革的策略))
因此,我們也建議企業導入技術地圖也採取試辦後再全面推動的策略,將企業導入的步驟分為三個階段(phases),分別是:1.導入前的共識與準備;2.技術地圖製作;3.實施與改進等三個階段,如圖四所示,大項整理如下:
1. 導入前的共識與準備
此階段包括以下六項子項目:需要評估(need assessment)、確認導入技術地圖的目的、教育訓練與共識建立、成立專案、導入準備、以及大規模的教育訓練與溝通等;完成以上工作,則可進入技術地圖製作的phase II 工作。(詳請參考:Phase I:導入前的共識與準備)
2. 技術地圖製作
此階段包括以下四項子項目:市場環境與競爭策略建構、產品規劃、技術發展策略擬定、以及綜整與行動計畫等;完成以上工作,則可進入技術地圖製作的phase III 工作。(詳請參考:Phase II:技術地圖製作)
3.實施與改進
單位在專案成員完成最後的技術地圖報告並獲核定之後,則兵分三路進行;第一路:由負責的事業部或研發單位將技術地圖導入過程中所規劃的工作轉換成年度計畫,按部就班執行;第二路:則由專案工作小組進行導入過程的檢討工作;以及第三路:進行全公司的導入工作。(詳請參考:Phase III:實施與改進)

圖四、技術地圖導入步驟
Roadmapping
技術地圖的製作如同企業內其它需要共識的活動一樣,如願景建構、策略規劃、年度計畫…等等,強調團隊間的互動與共識的建立,從而建構一個大家都認同與接受的技術地圖與未來的技術發展規劃。故技術地圖不但重視結果—一張漂亮的技術地圖以及完整的相關文件,更重視技術地圖建構過程中所進行的溝通、資訊與意見的交換、共識的達成、以及對目標的認同與承諾,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roadmapping;Roadmapping的定義為:「一個由需求所驅動的技術規劃過程,可以幫助企業由一群可供選擇的技術方案當中,辨識、選擇與發展適當的技術,以滿足未來一系列產品的需求;Roadmapping為聚集專家學者一同發展一個共同的架構,來組織與呈現所規劃的關鍵技術,以利正確的投資決策。」(詳請參考:Roadmapping)
五、如何做短期未來的產品技術發展地圖?
如前之描述,企業(組織)導入技術地圖是件耗時耗力工作,而短期成效卻不容易彰顯;有鑑於此,我建議企業(組織)可以先試著進行未來短期(例如三年)的產品技術發展地圖,試一下水溫,體會一下技術地圖的精髓與效益;同時因為是短期(例如三年),企業(組織)可以掌握許多可用的市場/顧客資訊或技術發展趨勢;在資訊充足的前提下,企業(組織)可專心於技術地圖製作的體會上,而不需要費心於尋找市場資訊或探索技術的發展趨勢,導致精疲力竭。
至於如何做短期未來的產品技術發展地圖?可點進去瞭解詳細的建構步驟。
六、如何確保技術地圖導入成功
技術地圖的導入如同導入其他組織活動,如目標管理、平衡計分卡、企業資源規劃、…等等,皆觸動所謂的「變革管理」的領域,也就是需喚醒相關同仁的「需要意識」(need awareness)、進而「接納」 (buy-in)並「主動參與」 (ownership),方可成事;尤其在計畫推動的準備期必須營造有利計畫推動的氣氛,確實掌握關鍵關係利害人的意願後方可正式實施,否則很可能發生所謂的主管一頭熱的狀況,使導入計畫胎死腹中;根據學者的研究,導入技術地圖的關鍵成功因素包括(但不限於):高階管理階層的大力支持以及經費與時間的承諾、有效地喚起關鍵利害人的參與意願、目標明確、技術地圖參與成員的能力、跨功能的專案執行團隊、需要的迫切性、…等等,詳請參閱:組織導入技術地圖的關鍵成功因素以及怎樣才算組織導入技術地圖「成功」?。
結語
我推廣技術地圖已經超過10年,也協助許多企業(組織)導入技術地圖,雖然本人認為技術地圖對技術導向的企業有重大的好處,但根據我的觀察,我國企業仍有不少疑慮,以下綜整我的幾點觀察:1. 已有企業或研究單位導入技術地圖;2. 需高階研發主管親自帶領計畫,否則難以推動與成功;3. 總是想不花心力就能獲得周延的成果;4. 對專利或文獻鑽研不足;5. 對市場的趨勢掌握度不足;6. 相關管理或工程工具運用生澀;7. 沒耐心漸次建立專屬的技術地圖步驟;8. Follower心態;9. 以為技術地圖等同「創新」;10. 成本效益未能顯現;以及,11. 沒給予技術地圖足夠的製作時間與消化。詳細的說明可參考:臺灣導入技術地圖的觀察。
總之,技術地圖我認為是技術導向企業必備的技術規劃工具,值得認真思考,如何導入。
下一篇導讀我將針對技術地圖一些重要的工具與應注意的重點,做進一步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