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產品技術新穎度與市場新穎度間的關係圖,圖中縱軸部分為技術的新穎性,橫軸則為市場的新穎性;在縱軸的技術新穎性維度方面,又分為企業技術領域、產業技術領域以及科學與躍進技術領域三個區塊;由於企業為產業中的一份子,故企業的技術領域係包含在產業技術領域的範疇之內,也就是企業技術為產業技術的子集合;由於產業係由無數生產相互競爭產品的企業所組成,故一般而言除非這家企業的技術明顯領先同業,否則產業總體的技術會遠多於企業的技術;至於科學與躍進技術領域則是指未來有可能運用到的科學與技術,但在技術的複雜度、深度與廣度高於本產業目前的技術;在橫軸方面,由左自右分別為現有市場、新市場、以及新興市場/新的生活形態等三個層次;所謂現有市場係指企業目前經營的業務市場,新市場則包括:1. 目前由產業中其他業者經營但本公司未涉及的市場;2. 鄰近產業的市場,也就是目前產業中的業者雖然沒有經營,但該市場的產品的運作(運用)方式與本產業相似,例如高爾夫球場、大賣場、機場等之人員運輸車,其市場與產品雖與經營燃油汽車的主攻市場不同,但產品的運作或運用方式則類似;不能排除在一定的產業環境下兩個市場可能合而為一或互相替代。

圖、產品架構與技術地圖的關係
在這個架構中,我們可以將企業的新產品歸類出七種不同類型,分述如下:
- 降低產品成本或提升產品品質:
如圖的左下角;此類新產品對公司而言產品的技術新穎度不高且沿用現有的產品架構,也就是公司在現有的產品架構中運用現有的技術對現有的產品進行改良,故此類產品大都屬於降低成本、提升品質、可靠度、維護度或開發系列性質相似的產品;
2. 產品功能的改良或修正:
此類新產品如圖左列的中間所示;企業仍沿用現有的產品架構,但使用較新的技術對現有的產品進行功能的改良或修正;例如汽車提升引擎的燃油效率、馬力與扭力、污染排放、…等等;
3. 開發市場已有的產品:
此類新產品如圖左列的中上端所示;公司為縮小與產業領先者間的差距,開發與產業領先者類似的產品;但由於產業領先者的技術優於本公司,故本公司需引進或開發與產業領先者類似的技術以為因應;由於產業領先者已完成產品的開發並在市場上銷售;因此,此類產品的架構仍屬於現有產品架構的範疇;例如,某一家汽車製造公司過去沒有在市場上推出渦輪增壓引擎的產品,但歐洲許多車廠早已廣泛使用渦輪增壓技術來提升引擎的馬力與燃燒效率,這家公司引進渦輪增壓技術來提升引擎效率即屬於此類產品;
4. 產品新穎化:
企業為領先同業,將現有產品的功能展開,一一檢視各個主功能模組的運作與技術,探討是否有更新的、更好的技術(替代技術)可將產品模組的功能做最大的發揮;由於產品模組使用新的技術或以不同設計的模組替換舊的模組,因此可以將此類的新產品開發活動稱之為產品新穎化;由於產品有一部份使用新的模組或原有模組使用新的替代技術,故產品的架構可能有部分會調整,故產品的新穎化會往圖中橫軸的右邊移動;
5. 開發新穎化產品:
更進一步,企業為領先同業跳脫現有產業的範疇,思考新的產品架構、新的作業模式、甚至新的生活型態,以開發與同業不同的產品;由於本類產品很可能使用全新的技術(例如躍進技術、或尚屬科學研究領域尚未於產業中運用的技術),且使用全新的產品架構甚至新的經營或商業運作模式、架構、或系統;故可將此類的新產品開發活動稱之為開發新穎化產品。
6. 產品型態的擴充:
歸屬於本類型的產品為運用現有產品架構(或類似架構)、產品功能(或類似功能)、產品模組(或類似模組)、以及企業的專門技術於新的市場上發揮,以擴充企業的業務範疇(經營疆域)、利潤、甚至生存;本產品類型又可分為兩個層次:(1)運用企業現有的技術能力(核心技術能力)在新的市場中找到新的運用,就本質而言,本產品領域屬於現有技術資源的充分運用;以及,(2)企業為永續發展需建構新的技術能力,並將此能力有效地運用至新的市場;這兩種型態,在此皆將之歸類為現有產品型態的擴充;
7. 新生活形態與新產業的產品:
企業為在產業中取得領導的地位,應針對未來的生活形態深入探索,預先因應以領先同業開展出新的產業;由於新生活形態的運用需求,其技術可能已跳脫現有技術的範疇進入新的科學領域或採用躍進式的創新科技,故擬開發本類型產品的企業需投入大量的資源與時間方有所成。
由於技術地圖係針對企業未來要發展的產品與所需的技術做有效的連結與規劃,故以上「開發市場已存在的產品,但企業尚未有的產品」、「產品新穎化」、「開發新穎化產品」、「產品型態的擴充(核心能力的再利用與擴充)」、「新生活形態與新產業的產品」等五種類型需要運用技術地圖的觀念與作法;且由於第一個類型係為開發市場已存在的產品,需要什麼技術已經知道,故不需要做技術預測(technology forecast)的工作,僅需將公司擬開發的技術條列出來,並排列出技術發展的優先次序、預估技術開發所需的時間、以及規劃所需的資源,以作為產品開發的依據,整個過程比較像產品開發的「專案管理」;故若採嚴格的定義,而不將此類型的新產品(也就是「開發市場已存在的產品,但企業尚未有的產品」類型)納入技術地圖的討論範疇亦屬合適;但不可否認地,引入技術地圖的觀念與作法,對此類產品的管理亦有相當的助益。
至於,「降低產品成本或提升產品品質」與「產品功能的改良或修正」等兩類產品,則屬「工程」領域,工程師以工程的手段提高產品的性能與運作效率,不屬於技術地圖的範疇。
綜合以上,將之整理如表,表中可清楚地顯示技術地圖可以發揮的地方。
表、新產品類型與技術地圖
編號 | 新產品類型 | 產品架構/市場新穎度 | 技術新穎度 | 技術地圖類型 |
1 | 成本降低/品質提升 | 現有架構/現有市場 | 現有技術 | 不需要 |
2 | 現有產品改良或修正 | 現有架構/現有市場 | 技術提升 | 不需要 |
3 | 推出產業已有的技術、但公司未有類似產品 | 現有架構/現有市場 | 新增技術 | 不一定需要 |
4 | 產品新穎化 | 現有架構、或調整現有架構往新產品架構發展/現有市場、或往鄰近市場發展 | 躍進技術或引用科學領域的技術 | 產品技術地圖 |
5 | 新穎化產品 | 新產品架構/新市場 | 躍進技術或引用科學領域的技術 | 產品技術地圖 |
6 | 產品型態的擴充 | 新市場 | 核心能力再利用/建構新能力 | 核心能力發展地圖 |
7 | 新生活型態或新產業的產品 | 新產品架構/新興市場/新生活形態 | 新增技術/躍進技術或引用科學領域的技術 | 產品技術地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