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地圖依不同目的與用途又可細分為以下幾種不同的種類:
1. 專案性技術地圖(Project-level Technology Roadmaps)與計畫性技術地圖(Program- level Technology Roadmaps):
由於大型專案或計畫的技術風險很高,例如登陸月球計畫、太空梭發展計畫…等等,萬一某一個環節的技術無法突破或出了問題,則可能使整個計畫遭受時程或經費的重大打擊;因此大型專案或計畫皆發展所謂的計畫評核術(Project Evaluation Review Technique, PERT)與技術性能評量(Technology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TPM)的管理手法,將目標與行動計畫連結起來;嚴格而言,專案性或計畫性技術地圖早在1970年代Motorola發展產品技術地圖之前即已存在,不能算是新的東西,反而可能是Motorola借用專案或計畫之技術管理手段發展成現今的技術地圖模式。
2. 產品技術地圖(Product-technology Roadmaps):
公司構思自身的經營(或市場)策略,並規劃達成公司經營(或市場)策略各時點與各市場的產品(或服務),進而探討應掌握的技術與資源的投入,最後再以路徑將「市場/產品(或服務)/技術/資源」連結而成;產品性的技術地圖強調的是公司的策略規劃與技術發展的協調與對焦;若僅在地圖上顯示公司各時間點的產品推出計畫以及各該時點產品的產品架構構想,則有學者稱之為產品地圖(Product Roadmaps)。
3. 議題性地圖(Issues-orient roadmaps):
焦點放在探討與公司未來發展有關的重要議題,並將之標示在圖上,以達到建立共識與按表操課的目的;基本上議題性地圖與以技術為本的技術地圖在精神與製作的方法上差異不大,後者係將重心放在技術上,強調的是產品所需的技術;前者則將重心放在經營的課題上,例如宏碁公司於90年代提出「2000 in 2000」以及「21 in 21」的願景,前者規劃公元2000年達成年營業額新台幣2000億的目標;後者則規劃二十一世紀、二十一家聯屬企業在全球上市(施振榮,再造宏碁,1996);為達成此一目標,宏碁公司必須透過發展新事業、拓展新市場、產品重組、組織再造、併購、人力資源發展、…等措施方能達到以上的目標;若宏碁公司將這些活動(議題)標示在時間軸上,並將其與公司之發展目標相結合,即構成所謂的議題性地圖;議題性地圖可作為公司策略發展的「策略地圖」,亦可作為公司強化核心能力的「核心能力發展地圖」、也可以作為公司組織再造的「組織發展地圖」。
4. 產業技術地圖(Industry Technology Roadmaps):
顧名思義,產業技術地圖的主要目的為建構與規劃(或預測)產業未來的科學、技術與市場的發展方向與關係,為產業的發展建構共同的願景與依循方向;負責製作產業技術地圖的單位為產業同業公會(或協會)或政府部門;最早的產業技術地圖應該是由Sematech(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在1987年所召開的一連串針對美國半導體產業應發展什麼樣的新技術以追上日本半導體產業研討會的成果,該成果發表於1988年5月,取名為「Road map for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其中將半導體產業的製造技術的發展向後推至1994年,以及各年應達到的技術指標,例如1989年的半導體製成技術應達到0.8微米;1990年達到0.5微米;1992年達到0.35微米;1994年達到0.25微米。
5. 科學與研究地圖(Science and Research Roadmaps)、關鍵性技術或新興技術地圖(Critical or Emerging Technology Roadmaps):
科學與研究地圖與前面以市場為導向的產品技術地圖在本質上有些不同,後者以公司策略或競爭為出發點,綜合考慮市場/環境趨勢、競爭者產品功能趨勢、顧客需求趨勢…等等,進行產品發展規劃,並標示出各階段的產品特色,以及相對應的技術需求,進而投入資源以開發出所需要的技術;科學與研究地圖將重點放在技術領域的選擇,以及技術未來可能的績效、達到績效的不同路徑與方式;其中亦會談及科學與技術的市場應用領域,但往往更為模糊,例如基因工程技術可運用在遺傳疾病的治療,至於具體的應用則並非強調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