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團隊運用最簡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作為產品/服務開發的早期階段與使用者確認該產品是否獲得它們青睞的「媒介」(載具, vehicle);也就是,設計團隊運用最簡可型產品就像是一場透過它與使用者的面對面訪談,讓你的產品/服務構想及其應用讓使用者把玩、評估與回饋;藉由使用者的一次次的回饋,與你一次次的改進,讓你的產品/服務慢慢的提升使用者的滿意度與喜好度。
由以上的描述可知,最簡可行產品的「構型」取決於設計團隊要與使用者驗證的項目而定;因此在進行最簡可型產品製作的同時,設計團隊即應著手進行產品市場契合的測試驗證規劃,例如,要驗證什麼項目?怎麼驗證?預期的「學習」是什麼?有了測試驗證的規劃,才能指導最簡可行產品的「構型」設計。
本篇即討論產品市場契合的測試驗證規劃的內容與應注意的地方。
產品市場契合的測試驗證的定位
圖一為設計團隊與使用者測試驗證的架構圖,在上市前主要是定性測試,在測試潛在使用者對產品的態度方面,主要是瞭解潛在使用者的需求(或連他們自己也沒意識到的需求)、痛點、以及對產品/服務的喜好意向;在使用者行為方面則測試使用者使用產品的順暢性與體驗性;前者,有關瞭解使用者的需求、痛點、以及對產品/服務的喜好意向,分別為產品/市場契合準備度指標的Level 1與Level 3的工作;後者,有關潛在使用者使用產品的順暢性與體驗性,則屬於產品/市場契合準備度指標的Level 6的工作,也就是本文的重點。
總的來說,Level 1是藉由觀察、訪談、…等等手段深度發掘目標客群的痛點、需求、甚至連他們自己也沒意識到的需求;Level 3則是藉由簡易原型與使用者互動,瞭解使用者對設計團隊所設想的解決方案是否有解決或減輕使用者的需求、痛點;通過Level 3的考驗,我們稱之為問題解決方案契合(Problem Solution Fit);至於Level 6則運用中高擬真的最簡可行產品驗證產品/服務的可用性與體驗性;此時,基本上產品/服務的設計概念已於Level 3驗證過了,與此只需要再次確認即可,無須再做驗證。
至於,產品上市後則因為行銷活動已經展開,企業將面對大量的顧客/使用者,此時的市場驗證(使用者測試驗證)由定性測試驗證走向量化測試驗證為主,企業可藉由第一線的業務人員(或網站的A/B測試),獲取大量的數據,以作為產品/服務微調的參考。
圖一、使用者測試驗證定位圖
在上市前的定性的態度測試驗證(Level 3)的目的(圖一的左下角)主要是探討產品哪一項功能可引起潛在使用者的共鳴?也就是透過互動,設計團隊可以判斷出潛在使用者是如何看待你產品/服務的價值定位,他們受到產品/服務的吸引程度?
然在上市前的定性的行為測試驗證(Level 6)的目的(圖一的左上角)則專注於可用性與體驗性,其目的整理如下:
- 使用者首次操作產品/服務時,他們的反應是什麼?
- 使用者使用後對產品/服務的整體印象、體驗如何?
- 產品/服務好用嗎?使用產品/服務的難易度如何?使用者是否很容易的操作或使用我們的產品/服務?他們在使用我們的產品/服務中的哪個部分、哪個階段遇到阻礙?他們使用起來是否順暢、有沒有卡卡的?他們需要學習或解說嗎?還是他們自己摸一摸就會操作了?等待產品/服務/網站的反應會不會太久?有沒有哪些功能操作不便或找不到想執行的功能?
- 使用者在使用產品/服務的過程中,有沒有當機?
- 產品/服務的設計優點是什麼?缺點是什麼?
- 產品/服務的功能是否超出用戶心目中的必要性?哪些功能可以刪除?或需要增加哪些功能?
- 使用者是否能清楚的感知到我們的產品是為了解決他們關注的問題嗎?
- 產品/服務有沒有解決了使用者的痛點?還是只是減輕?甚至加重?
- 產品應該被改善的地方是什麼?
- 產品/服務的目標族群的定位是否正確?目標族群是否還需要再劃分成更小的族群?還是需要微調?或者轉變到新的族群?
- 產品/服務在使用者心中的價值如何?他們會為我們的產品/服務付費嗎?他們會支付多少費用?
- 使用者在用過我們的產品/服務之後,會推薦給他人嗎?
- 使用者在什麼情況下會使用我們的產品/服務?
- 我們在介紹產品/服務時,應當如何向使用者描述我們的產品/服務?哪些地方讓他們很有感?哪些地方讓他們無感,甚至覺得無聊?他們有沒有聽不懂、甚至誤會的地方?
- 我們可以用什麼方式說服使用者嘗試我們的產品/服務?或說服使用者購買我們的產品/服務?
- …
以上的問題都是我們在進行使用者測試驗證時需要特別關注的焦點,這些關注焦點即成為我們設計最簡可行產品以及設計測試驗證問項與觀察的重點;為達到以上目的,最簡可行產品就必須是可點擊(網頁、APP)與可互動的產品原型(請參閱:最簡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圖二、MVP為中高擬真的原型
擬訂測試驗證計畫與步驟
為有效進行測試驗證計畫,設計團隊需擬訂完整的測試計畫與步驟,步驟建議如下:
一、寫一份簡要的測試計畫書
二、互動設計與任務設計
三、招募符合人物誌側寫的測試驗證參與者
四、內部小規模測試
五、準備一個回饋表格
六、施測
七、結果分析
八、依使用者回饋與分析結果,作出下一步決策
以下就針對測試執行計畫書進行說明,其他的部份則留到下一篇與使用者一同測試最簡可行產品的文章中闡述。
測試執行計畫書
執行計畫書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本測試計畫的背景與目的、測試項目、執行方法、測試者招募、執行的時間與經費需求、以及預期成果,說明如下:
1. 計畫的背景與目的
開宗明義說明本執行計畫的背景,包括(但不限於):
- 使用者的使用情境、痛點以及期望
- 本公司擬訂的解決方案
- 以低擬真原型在Level 1~Level 3 的問題/解決方案契合驗證的結果
- 本次測試驗證的目的
2. 測試項目
舉凡第一節(產品市場契合的測試驗證的定位)所述的事項,都應該轉換成測試項目或在測試過程中應特別重視的關注點;所使用的最簡可行產品需符合以下要求(但不限於):
- 以中高擬真的最簡可行產品再次測試驗證之前以低擬真原型所確認的解決方案(Level 3);
- 每個中高擬真的最簡可行產品測試驗證一個訴求(或價值主張);
- 中高擬真的最簡可行產品需具備可用性;
- …
3. 執行方式與測試腳本規劃
為達成測試驗證的目的與完成測試項目,擬訂測試驗證的執行方式與測試腳本;由於本測試驗證的目的為產品/服務的可用性與體驗性,故執行方式往往是在「最簡要」的說明之後,以給使用者一個期待他們完成的「任務」,讓使用者親自操作,並在最少干預的情況下,「觀察」使用者的操作過程,以及他們是如何完成的該項「任務」的,並獲得他們的回饋;此工作包括以下兩項,分別是「測試說明」與「任務交付」,說明如下:
測試說明:
向所挑選並符合人物誌側寫的使用者簡要介紹測試的背景與目的、接下來將發生什麼事情(進行的步驟與方式)、如何產品/服務操作?期望他們配合的事項?測試驗證的限制(由於我們使用的是最簡可行產品,因此功能不完全,若讓使用者任意操作,可能會當機或產生不好的體驗);此時應該提供精心設計的DM,上面會如正式產品/服務DM上所呈現的內容,例如(但不限於):使用者所面臨的痛點、解決方案(訴求、價值主張)、產品外貌、功能、規格…等等。
任務交付:
不要只是對使用者發出任務指示,更透過一段簡短的場景來闡述完成任務的動機,將參與測試者帶入情境;如果任務有點複雜,則將大任務拆解為小任務;每項任務部約15~20分鐘;任務可分為封閉式任務與開放式任務;前者要求參與測試者得到一個特定的、明確的最終結果;後者則開放參與測試者在一個定義不清的需求任務下,自行摸索得到多樣的可能結果。
為讓測試驗證順利進行、有效率、以及取得一致性的結果,本執行計畫書應準備一份測試腳本,列出設計團隊打算的測試說明腳本、指派的任務、詢問的問題、以及觀察的重點;一般而言測試驗證以一個小時為度(+-15分鐘),時間分配建議如下:
- 暖場10~15分鐘:瞭解目前參與測試者所面對的問題、使用時機、與解決方案;用1~2分鐘說明測試背景、目的、測試進行方式、以及展示最簡可行產品與DM;並請對方務必實話實說,請對方協助;
- 執行任務40~45分鐘:在最少的協助下,讓參與測試者藉由最簡可行產品完成任務;在過程中觀察他們使用產品的體驗,並鼓勵對方毫無顧慮地分享他們的看法與觀點,想到什麼就說什麼;
- 5~10分鐘來結束話題、並解答用戶的問題、獲得測試參與者的其他建議。
4. 回饋表單設計
測試驗證的目的就是要獲得測試參與者的回饋意見;為使回饋意見容易整理,也引導施測者在施測的過程中能聚焦想要從測試參與者中發掘到有用的回饋意見,因此預先設計回饋表單有其必要性,如圖三所示;圖中將測試過程的互動、預期成果、甚至測試參與者是否購買意願等皆納入表單中呈現,以利掌握他們的意向。
圖三、回饋表單
5. 內部小規模測試規劃
在完成以上的規劃後,宜於企業內部進行先小規模的測試,以確保實際的測試活動與測試規劃一致,防止真正測試時狀況百出,得不到預期的成效;內部測試的人員數量不需要太多,但測試人員亦需符合人物誌的側寫(profile);若內部找不到符合人物誌側寫的預測者,可在親朋好友或上下游廠商中尋找,但記得要簽保密協定。
6. 測試者的招募規劃
一般而言此時約找10~30位的測試者參與測試驗證,為確保找的測試者符合人物誌的側寫,設計團隊往往以問卷的方式來篩選符合目標客群的測試者,例如:年齡、性別、收入、職位、行為屬性、生活態樣(使用場景、時機)、需求與痛點、…等等;招募管道可以馬路隨機攔截、賣場或展覽會場擺攤、社群網站、會員招募、…等等;也可以將整個測試外包給市場調查公司全權負責。
總之所篩選出來的測試參與者,需與人物誌側寫相契合。
7. 測試地點、測試時程與經費需求
測試是要花錢的,不論是:參與測試者的車馬費、招募的廣告費、測試場地費或擺攤費、最簡可行產品與精美DM的製作費;若外包給市場調查公司全權負責則需要準備更多的費用。
此外,執行地點與測試時程也需一併納入測試執行規劃中。
8. 預期成果
一項測試執行規劃書最後當然要針對此測試活動的預期成果有個清楚的交代;一般而言,應包括(但不限於)以下項目:
- 瞭解我們的產品/服務是否解決或減輕了使用者的痛點;
- 瞭解我們的訴求/價值主張是否打動了使用者;
- 瞭解我們產品/服務的可行性,以及瞭解使用者對我們產品/服務的整體體驗評價;
- 瞭解我們產品/服務的優點與缺點
- 瞭解產品/服務的功能是否有超出用戶心目中的必要性?哪些功能可以刪除?或需要增加哪些必要的功能?
- 瞭解產品/服務下階段應該改善的地方;
- 確認產品/服務的目標族群的定位是否合宜?目標族群是否還需要再劃分成更小的族群?人物誌是否需要微調或調整?
- 瞭解產品/服務在使用者心中的價值;使用者是否會為我們的產品/服務付費?他們會支付多少費用?
- 瞭解使用者在用過我們的產品/服務之後,是否會推薦給他人;
- 瞭解使用者在什麼情況下會使用或購買我們的產品;
- 瞭解我們應該怎麼向第一次接觸我們產品/服務的使用者介紹我們的產品/服務;
- 瞭解我們可以用什麼方式說服使用者嘗試我們的產品/服務、甚至購買;
- 影響嘗試或購買我們產品/服務的使用者利害關係人還有哪些;
- 發掘其他有利產品/服務更臻完美的其他資訊…
總之,有一個完善規劃的執行計畫書,才能確保測試驗證的成果與效率,不可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