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產品市場契合的測試驗證規劃與最簡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的製作之後,即進入實際的產品市場契合測試驗證工作;此階段工作的重點在於運用最簡可行產品與潛在使用者互動,獲得他們對你產品/服務方面的回饋,包括(但不限於):
- 產品/服務的功能設置與組合:你的產品/服務構想是否解決了目標客群的問題?是否給他們帶來了預期的效益?哪些功能讓他們很有感?哪些功能是多餘的?
- 使用者體驗:你預設的目標客群使用你產品/服務時是否順暢、喜悅?容易入手?需要的功能是否很容易找到?
- 使用者願意付費買單嗎?你預設的目標客群會對你的產品/服務買單嗎?他們願意付多少錢來買你的產品/服務?
- 目標客群的合適性:你定義的目標客群適當嗎?需要分割嗎?調整嗎?甚至調轉到其他客群?
- 產品/服務的調整:透過潛在目標客群的回饋,做出下一階段的調整決策,包括(但不限於):直接上市、產品/服務調整或修改、軸轉(pivot)、…等等;
- …
在產品市場契合的測試驗證規劃中提及:為有效進行測試驗證,設計團隊需擬訂完整的測試計畫與步驟,步驟建議如下:
一、寫一份簡要的測試計畫書
二、互動設計與任務設計
三、招募符合人物誌側寫的測試驗證參與者
四、內部小規模測試
五、準備一個回饋表格
六、施測
七、結果分析
八、依使用者回饋與分析結果,作出下一步決策
在產品市場契合的測試驗證規劃的文章中雖然針對測試驗證的執行計畫書進行說明,但其中已提及互動設計與任務設計、招募符合人物誌側寫的測試參與者、內部小規模測試、準備一個回饋表格等主題,本文即針對「施測」、「結果分析」、「依使用者回饋與分析結果,作出下一步決策」等三個主題進行說明。
一、施測
所謂施測係指運用最簡可行產品與參與測試者互動,以獲得他們的回饋;因此,在互動過程中,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 與參與測試者的互動降至最低:很多顧客將產品買回去開箱之後,即開始使用,他們不會詳閱說明書,旁邊也沒有人可以解說如何操作產品;因此,測試驗證時,也模擬此種狀況,讓使用者在有限的資訊下(設計團隊事先製作好的DM、最簡可行產品、簡要的背景與施測目的說明、任務交付)讓他們自行摸索、把玩、體驗;當使用者卡關時,也盡量「冷眼旁觀」,除非他們提出請求,否則盡量不出手相助;當使用者卡關時,請記下使用者在什麼狀況下發生卡關的,以作為後續產品/服務的參考;在過程中盡量體會他們的對產品/服務的感受、迷惑、體驗…;總而言之,測試團隊的互動原則是盡可能保持使用者真實使用產品/服務的情況,不要干擾使用者的探索產品/服務的使用過程,只要感受他們的心情、痛點、…,當然更不要防禦;
- 關注關鍵「事件」的發生:特別留意關鍵事件的發生,例如:產品/服務當機、參與測試者第一次看到產品/服務的第一印象、第一次互動、第一個問題、他們執行任務到一半,不知如何進行下一步?他們在哪一個步驟卡關、求助?他們喜歡哪些功能?那些功能連碰都沒碰?
- 主動尋求回饋:除了要瞭解參與測試者對你產品的體驗外,你更要嘗試去理解為什麼?產品/服務有沒有解決他們的問題、困擾、甚至痛點?他們對產品/服務的整體感受?進一步對產品/服務的需求或期望?他們喜歡哪些功能?對那些功能沒興趣?
- 以非引導性的開放式對談:雖然測試規劃時我們對測試驗證的結果有一定的期望;但為了獲得最真實的回饋,在互動時一定要避免使用引導性的對話;反之應採取開放式、非引導性的對話方式進行,如圖一所示。

圖一、引導式與非引導式對話的範例
- 深入瞭解潛在使用者的需要:設計團隊在與參與測試者互動時,可以反覆問他們:「這(產品/服務/功能)對你為什麼重要?」直到他們提不出更多新的回答為止;在設計團隊提出更多問題的過程中,深層探索使用者價值的真正原因;施測者可以這樣問(當然不限於):
- 你覺得這個功能對你意味著什麼(檢查他們是否覺得有價值)?
- 這個功能對你有多大的幫助?
- 假如某一款產品(功能)能夠帶來這項好處,你認為其價值有多大?
- 如果答覆是有價值或極有價值,那麼繼續問:為什麼這會對你有價值呢?價值點在哪裡?
- 如果答覆是沒有價值或毫無價值,那也要繼續問:為什麼?
- 收場總結:最有用的見解,通常發生在「測試驗證」完成,設計團隊與參與測試者討論對整體體驗看法時,你可以這樣問(當然不限於):
- 你覺得這款產品對你的價值如何?
- 你覺得這款產品對哪種人更合適?
- 你覺得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怎麼做會更好?
- 你會參加後續的產品/服務的改進計畫嗎?如果會,你可以留下聯絡資訊嗎?
- 這產品/服務將來上市你會買嗎?如果會,你可以留下聯絡資訊嗎?如果他們不願意付費,請瞭解他們拒絕(不想)的理由;切記請不要簡單地問:你會為此付費嗎?多少錢?
他們的總結回饋也許會是以下之一(當然不限於):
- 我認為我會經常想使用這個產品/服務;
- 我認為這個產品/服務很容易使用、我想大多數人會很快地學會使用這個產品;
- 我非常有信心在日常生活中能順利使用這個產品/服務;
- 我覺得這產品/服務操作起來太過複雜、我發現這個產品/服務很麻煩、不好用;我想我需要幫助才能使用這個產品/服務;
- 在可以有效地使用這個之前,我想需要學習很多關於這個產品/服務的知識我才能順利使用;
- …
二、結果分析
訪談結束後,最好一天之內你就可以整理好筆記和紀錄,開始從中找到見解(啟發);建議你將訪談的片段收穫寫在便利貼上、並用KJ法分門別類,以獲得深層的見解(啟發),並記錄下每個見解(啟發)背後的參與測試者說法,以及他們的建議;特別提醒的是,見解(啟發)不是提出解決方案(解決方案是設計團隊的事)這裡只需要紀錄參與測試者的回饋,以及我們藉由他們回饋所獲得的見解(啟發)。
三、依使用者回饋與分析結果,作出下一步決策
當一輪測試結束之後,則進行產品市場契合度的評估(達成產品/市場契合時的評估指標)檢視一下此輪測試驗證的結果;若評估指標達到40%以上,則可解讀本產品/服務已達產品市場契合的境界;若否,則依據上節的結果分析作為產品/服務改進的依據。
經過多輪的測試,漸漸的將產品/服務的市場契合指標推向40%,如圖二所示。

圖二、多輪的測試將產品市場契合指標推向40%
結語
設計團隊藉由「假設」、「最簡可行產品」、「測試驗證」開啟向使用者學習之旅,如圖三所示;圖中顯示,設計團隊藉由對市場、使用者需求的假設,進行產品/服務的構想、開發、製作最簡可行產品、並藉由互動讓潛在使用者把玩,獲得使用者的評估數據,以學習到使用者的需求與喜好知識;這個運作方式的主要目的為及早確認設計團隊所構想的產品/服務是否契合使用者的需求與期望,以達成產品市場契合的目的,這也是新創團隊或產品開發團隊「唯一重要的事」;在產業界我們給予一個名稱:「精實產品開發」,是非常值得業者納入日常的運作活動中的一種方法。
最後還是要提醒一句,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企業應將這個「開發à評估à學習」的循環所需的總時間減至最低,以領先競爭者開發出使用者青睞的產品;而縮短學習循環時間的唯一手段就是多操作,以臻熟練。

圖三、「開發/評估/學習」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