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為工業4.0而工業4.0,也不是為數位轉型而數位轉型;我們應該是為提升經營效率與顧客價值,而剛好用到工業4.0或數位轉型的概念或工具,才是導入工業4.0的正確思維;但這引發一個重要課題,在眾多工業4.0的資料中,他們的產業型態與我們所處的業態很不一樣,能一體適用嗎?還是需要針對我們所處的業態進行適應化的調整嗎?這個課題的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也就是針對不同的業態,應該有不同關注的焦點,本文即是針對這個課題,提出我的看法…
前面的文章已經分享與解析過產業技術地圖的案例,本文將整理製作產業技術地圖時宜注意的事項,以利工作的順利進行與目標的達成,包括(但不限於):
研發設計部門執行的是非例行性的創新任務;而生產製造部門正好相反,他們將一個產品在統一的規格下製造數萬件、數十萬件、甚至數百萬件;且要求每一件產品的品質畫一;由於工作的本質性差異,以致兩部門的工作內容與特質迥異,也就產生兩單位間的不協調,本文即探討兩部門間的互動與不協調…
我於2015年將設計思考的手法引入國立虎尾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並持續在創新創業學程、合作的伙伴學校開設課程與工作坊、並與企業間就相關主題互動,對於台灣企業或組織導入設計思考有接近一手的觀察,特整理如後…
在完成產品市場契合的測試驗證規劃與最簡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的製作之後,即進入實際的產品市場契合測試驗證工作;此階段工作的重點在於運用最簡可行產品與潛在使用者互動,獲得他們對你產品/服務方面的回饋,包括…
我參與國碳(股)公司的成立純屬偶然,是我中山科學研究院同事的朋友想成立防火材料事業的公司;由於我在外面混了一段時間,跟他們只有中科院的經驗來比,我算見過世面的;創業的過程一切很順利,在四個月中內,我做了簡報、寫了創業計畫書、募了資、開了股東協議會議,公司於民87年5月1日正式成立了,公司成立之後,我才開始靜下心來思考公司要怎麼經營?這時我才一陣心慌,我在幹什麼?我怎麼成立了一個規模這麼大的公司?這個事業我要的工作一輩子的嗎?一堆問號湧上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