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本質來說設計思考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強調探索人們的內心世界,發掘不為人知的新觀點(point of view),進而設計出感動人們內心的產品/服務。
據了解政府大力在學校推動設計思考相關的課程、工作坊、創業、活動…等等;我猜政府大力推動的原因也許包括以下幾點:
- 設計思考代表創新思維,台灣產業以代工起家,顧客要我們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沒有自己的想法,只能當人家的下手;台灣想走出這個泥淖就必須具有創新思維;因此,由學校培養起應該是最好的起點;
- 設計思考是深度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台灣的學生強於解題,但疏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質疑現況、…等等;但能問出好的問題,問題大概就解決了一半;培養設計思考能力就是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台灣教育部的108課綱強調三個面向九個項目(如下圖所示),其中與設計思考直接相關的就包括: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以及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等四項;因此,設計思考的普遍落實有其必要性。
在「教育扭轉未來」一書中,作者東尼‧華格納(Tony Wagner)(哈佛大學科技與創業中心(TECH)第一位創新教育研究員、哈佛大學教育學院變革領導團隊創辦人暨前聯席主任,哈佛大學創新實驗室駐校顧問)與泰德‧汀特史密斯(Ted Dintersmith)(史丹佛大學工程博士、初募創投公司查爾斯瑞佛(Charles River Ventures)榮譽合夥人)提及21世紀孩子必備的4大生存力分別為: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溝通協調(communication)、通力合作(collaboration)以及創意地解決問題(creative problem-solving);這四項生存力多多少少與設計思考的能力相關聯,可見學生或職場人具備設計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本人於2012年在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即大力推動設計思考的教學,我認為設計思考具有以下優點:
- 將問題的「謎霧」與問題的「解決方案」強力分開,讓學生習慣於不要遇到問題,不深思熟慮即直接跳到答案:
- 為問題的迷霧而「觀察」:強調深入觀察,讓我們養成觀察、敏感的習慣、…;
- 探討迷霧背後的脈絡:生活脈絡、社會脈絡、文化脈絡、行為動機與情感、以及使用者與產品/服務的互動關係;
- 最後才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
- 強調綜合思考能力與專案的整個流程,不強調分工;
- 建立創新性的團隊解決問題能力,發揮團隊的多元觀點與相互激盪;
- 建立事情「總是有改善的空間」的信念,打破過去我們總是劃地自限,認為事情就是這樣,沒什麼好改進的;
- 一掃過去我們總是認為自己沒有創意、或創意不足,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意自信心:
- 強調動手做,製作模型,展示給使用者(利害關係人)看;
- 接受使用者(利害關係人)對我們產品的批評,建立開放的心胸,不斷地進行改善;
- …還有很多。
那具體的成效又如何?
我們以學生參加全國各地的創新創業競賽的成績來說明;國立虎尾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105~107學年度學生組隊參加校內外競賽獲得佳作以上獎項共55次,平均一年獲獎18次;然之前,101~104學年度則只獲得13次,平均一年獲獎3.25次,顯示成效相當顯著;當然一件事情的成功,有很多的因素,但不可否認的學生的創意設計、團隊合作、溝通技巧、甚至創意的自信心都大幅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