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事業構想發展
當產品/市場達到契合創業者決定創業之後,下一步即進行創業構想的發展;在此之前,創業者應已經過了產品的發想、假設的驗證、確認目標客群,進而掌握了市場規模;接下來就需要將產品/服務的構想落實,並順利將之推向市場,此時,創業者需要面對技術的開發、產品的生產、行銷網絡的布建、以及資金需求的估算,以做好創業啟動的準備。
圖一為創業構想發展的架構圖;圖一由左至右逐一展開;圖一下方黃色框框為產品市場契合應完成的工作項目,包括(但不限於):市場區隔、區隔市場規模估算、顧客/使用者需求與喜好調查;經過產品市場契合的程序,創業者應掌握顧客/使用者的詳細需求,並轉換為產品應具備的功能與條件;接者推估他們購買的意願與預估企業成立後5年間的營業額(一般而言,我會建議創業者進行5年的創業財務分析);這個程序最終應轉換為產品的相關定義,包括(但不限於):目標市場(目標客群)、產品的概念與市場的定位、產品提供顧客/使用者的價值與價值主張、以及產品應備的要件與規格;但以上的分析都聚焦於顧客/使用者,但市場不是只有你,因此不要忽略市場競爭者與競爭產品的挑戰,企業瞭解並評估競爭者與競爭產品可能的挑戰而適度調整產品價值主張(訴求)、定位與構想;經過以上的綜合分析後,即確認產品的定義,如圖一右下角的黃色框框。
![](https://management-of-innovation.blog/wp-content/uploads/2023/10/development-1-1024x558.png)
圖一、創業構想發展架構圖
產品定義確認之後,創業者則面對如何將產品/服務實現的技術與生產問題,也就是開發這項產品/服務需要具備哪些技術?這些技術如何獲得?需要多少時間與多少花費?除非在很特殊的情況外,創業團隊在創業前需準備好技術,並展示給投資人看,以取得投資人的信心,否則就是創業團隊賣夢想?當然遇到能說會道的創業團隊,他還真能夠在技術不備便的情形下獲得投資,這種投資人叫做「天使」投資人,也就是你天命好,遇到天使,祂相信你的虔誠(你的夢想)而投資你;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全新大系統的開發計畫上,也就是在系統構想時,技術也是沒有備便的;但隨著計畫的前期投資(注意是前期投資),研發團隊需慢慢的將技術一一展示(系統工程稱之為:demonstration),證明技術是可行的,只是還沒兜到系統上去;等到所有的關鍵技術都一一展示,並證明可行後,大系統開發計畫才正式開始;這種狀況是否與創業類似?總言一句,就是技術的降低風險之後,才會正式啟動。
總而言之,有了產品概念與產品應備的要件之後,創業團隊需將重心放在技術上,預估需要哪些技術?開發這些技術需要多少時間與經費?並將技術準備好。
接著,創業團隊在確認技術構想是可行後,即開始構思如何生產,需要多大的廠房?投資哪些設備?生產成本如何?…等等生產的問題;這些技術與生產的發展如圖一之淺藍色框框;最後再進行行銷規劃:包括(但不限於):產品開發、市場測試、生產、與行銷計畫等等,最後總結於圖一右上角的藍色框框。
新創事業構想發展的最後一步則是財務分析;未來數年的營業收入構成財務分析的「進項」、技術與生產的投資就構成財務分析的「支出項」,兩者相減就構成企業的獲利;創業團隊依據這些分析進行獲利分析、財務風險、與籌資規劃,如圖一最右邊中間的橘色框框。
若此,則完成新創事業的構想發展。
創業啟動構想發展
圖二為創業啟動時的思維發展架構圖;同樣的創業啟動思路順著箭頭由左到右、由上到下的發展;首先,仍然如上所述,藉由進行產品市場契合的活動,瞭解了顧客/使用的需求、競爭者與市場趨勢,進而發掘市場的機會點、與建構產品的構想;由此確立產品在市場的定位、為顧客/使用者創造什麼價值、以及以產品/服務的價值主張(訴求);接著進行商業模式的構思、確立經營的方式、與決定初始的規模。
簡單的說,商業模式就是一家公司賺錢的方法,也就是藉由買賣產品或提供服務來賺取利潤;但愈來愈多的企業會建構很複雜的交易流程,以提供買賣雙方交易平台或合作的服務;若以年輕人創業的角度,我建議公司初始的商業模式越簡單越好,以讓投資人一目了然瞭解你企業運作的方式,而不是解釋老半天,卻讓投資者聽得一頭霧水;簡單的商業模式也最能顯現出產品或服務的真正價值,而非經過層層包裝、轉換後,讓人似懂非懂的體會你的公司是如何賺錢的,也會讓投資人懷疑是不是公司不賺錢,需要搞這麼複雜才能賺錢。
企業的規模受產品/服務的複雜度、實現技術的難度、生產的規模與設定的營業目標而定;企業的規模需經過精算創業財務分析的現金流量而定(請參考新創事業財務報表製作(操作手冊);但設定的目標營業額可依創業團隊的「格局」而變動,且創業初期盡量租廠房、外包零組件、模組,自己僅負責系統組裝與測試即可,以降低經營規模,進而降低財務的風險;雖然如此,但產品確定了、目標市場區隔確定了,企業規模可調整的空間也很有限;經營規模決定之後,則依此決定經營的方式,規模小可以獨資、規模比較大,但又不是太大,則可以考慮合夥經營、但如果規模遠比自己的財力大很多,則就需以公司的方式經營,不論是有限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至於公司經營方式在此就不展開了。
![](https://management-of-innovation.blog/wp-content/uploads/2023/10/development-2-1024x605.png)
圖二、創業啟動構想發展
接著,就思考資金怎麼來?團隊怎麼籌組?技術怎麼獲得?如何以最小成本將產品製造出來?行銷通路怎麼展開?然後就是化構想為行動,將構想落實。
當創業啟動構想到了這個階段,我建議創業者停下腳步,回想一下是否有那個環節是我一相情願、未經證實,但需要驗證的「假設」;思考一下事業的可行性與風險,詳請見:創業行動是精算的結果嗎?怎麼算?
如果精算下來還是值得投入,那麼有必要撰寫一份翔實、實在、實際的事業計畫書(或稱為創業計畫書);接著就是股權規劃、募資、路演(road show)、召開創始人會議、正式成立公司。如何撰寫事業計畫書、事業計畫書的架構,請參閱:事業計畫書(business plan)那篇文章,至於其他部分由於我到底僅募資過一次,經驗很侷限,建議請教專業人士,於此就不展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