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開宗明義即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又云:「多算勝,少算不勝!」
創業雖不同於戰爭,但就個人或家庭而言,創業成功(勝)自然光宗耀祖,但創業大失敗,則往往身敗名裂;既然如此,創業對個人而言,就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故,不可不查也!且「多算勝、少算不勝」,不是嗎?
但我創業的時候,我的投資人覺得具有博士身份的我居然會去創業,覺得不可思議?他並不是著眼於我的機會成本很高,居然放下一切去創業,是瘋了嗎?而是博士會「多算」,算風險、算獲利、算投入、…,算完之後,會覺得不那麼划算,應該會放棄創業的念頭才對。
等我到虎尾科技大學教書時,一開始就教創業管理,重心也是放在「多算」;幾年下來,想創業的學生(主要是在職進修的學生)變得都不敢創業了;有一次一位學生跟我說,上了你的課之後,原本想創業的都心,都冷了,不敢創業了;那時候,我回他:創業的風險很高,小心為上;我問他,我上課的內容有錯誤的地方嗎?他也認為沒錯!
但那次對話,在我心理留下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創業教育是這樣教的嗎?我是哪裡錯了?
後來我才知道,我的創業教育邏輯是「因果邏輯」,依循著傳統企業管理的思維,以降低風險為主;但創業教育應該是培養學生的「有效邏輯」(本blog有很多有關有效邏輯的討論,這裡就不一一引述了,有興趣的讀者可針對創新創業教育的主題,自行找來閱讀),發現無限的可能,並建構「個人主動性」(personal initiative)。
如果是這樣,那創業就「不算」了嗎?
在討論這個主題之前,我們先看看創業到底「算」什麼?
創業啟動前到底要「算」什麼?
我們大致可以把「算」分成以下三項:
- 算獲利:
也就是藉由創業的財務報表分析,計算本創業項目的獲利能力,如果不夠好,當然就不必那麼費事了;如果夠好才值得一試;一般而言,小資本創業,例如:開個餐廳、咖啡店、資訊或顧問服務、…,資本投入不高,且一次投入,就計算一下每日(或每期)的營業額,大致算一下即可,一般的小資本創業大概也就是這樣估獲利的;但如果是重資本創業,例如:製造業、巨架構微服務(巨架構微服務係指:初期投資很大,但藉由服務大眾而慢慢回收,例如:電信業、電廠、基礎建設(高鐵)、大型旅館…)就需要好好計算一下投資與收益,至於如何計算,請參閱:新創事業的財務規劃。
- 算風險:
創業面臨許多不可預測的風險,有些是創業前可以先預想的,有些則是突然發生的外在環境與競爭者的危機;前者,我們稱之為「假設」,也就是在創新創業中的「假設」文章所說的:「會讓你的創新或創業遇到重大阻礙的自以為是、未經驗證的想法。」由於假設是你自己對市場、顧客、技術、市場環境、競爭者…等,自以為是,未經驗證的想法;因此只要將它們找出來,一一驗證即可驗證風險與降低風險;但創業者往往一相情願難以看出自己的盲點,那麼找周邊的親友、創業顧問、潛在的創業伙伴、…等等,協助你將這些假設找出來即可;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除了創業伙伴外,你是請他們找,不是請他們幫你想解決方案;我們在創業的計畫行為理論中有提到:「知覺行為控制」(個人相信自己能夠執行特定行為能力的程度)影響創業的意圖與行為(請參考:為什麼有人會有創業意圖?有人則沒有?兼談創業教育的著力點!),因此創業的風險要創業者自己解決。
後者,則比較麻煩,由於未來的環境與競爭者的挑戰是事先不可預知的,誰知道新冠疫情會突然全球性的爆發,因此創業者即面對極大的風險;有鑑於此,創業導師都會提醒創業者在創業時投入可負擔的損失,不要將身家性命全都梭進去了。
- 算投入:
投入包括:自己的資金、人脈、時間,更重要的是心力(或心血)。
但問題來了,投入能精算嗎?
創業的道路上往往面對許多未知,尤其是困難險阻;創業前所預想的困難險阻,等真正創業時,才發現這些困難險阻全都嚴重低估;但這時頭都洗一半了,只能硬著頭皮繼續做下去。
一般而言博士善長分析,善長分析問題的各種因素;當創業項目到了博士的手裡,他會針對這個創業項目想出許多別人沒想到的困難與險阻,而往往在評估之後,選擇打退堂鼓;這也就解釋前面所提到的,投資人會質疑具有博士身份的我居然會去創業,其背後的原因就在這裡。
話說回來,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過(請參閱:創新創業中的「假設」),我創業時,資金已經到位,正在籌劃公司成立事宜時,有一天我拜訪投資我的創投金主,並拿出我整理好的一百多項待驗證的清單給他看時,他很驚訝我在做這件事;這就是博士創業會想的比別人多的特性。
所以,創業界有人提出一個觀點:創業想太清楚,就不會創業了。
而很多創業者真的也是這樣,看到一個他認為不錯的創業項目,就義無反顧的一頭栽進去創業了;這大概也是創業失敗率很高的原因之一。
樂觀的人(或因為對創業項目認識不清而傾向樂觀的人)會低估創業的難度,而高估自己行為控制的知覺,進而有較高的創業意圖。
反之,悲觀的人(或因為對創業項目前景不明而傾向悲觀的人)會高估創業的難度,而低估自己行為控制的知覺,進而降低了創業的意圖。
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樂觀的人看到機會,悲觀的人看到風險。」
所有的創業者都會去「算」?或者都不「算」?
我認為創業者在創業前會不會實際去「算」,要看情形。
前面已經說過,如果是輕資本的創業,基本上大致算一下即可;如果是重資本,則往往要「精算」。
此外,創業者的人生階段也是影響「算」與「不算」的關鍵;以下我們就來談談年輕人創業、職場專業人士創業、以及連續創業家創業。
- 年輕人創業
之前的文章有提到過,基於計畫行為理論,年輕人由於行為控制的知覺感較低,因此年輕人的創業大都屬於「小確幸創業」,也就是創業的規模都不大;其創業的起源可能是創業競賽得獎,獲得主辦單位一筆不小的獎金,再加上現在找工作不容易(找工作可能要投上數十封履歷,才有一次面試機會),導致找工作的意願不高,剛好有創業的機會,就試試看;且現在進駐學校的創新育成中心成本很低,如果是該校的校友,甚至還免進駐費用、免費諮詢與協助曝光。
此類小確幸創業項目的特性是資本小的創新性題材。
由於年輕人的機會成本本來就不高,即是創業不成功,也損失不大,且在過程中獲得不少經營的經驗,算是不錯的選擇;加上投資不大,簡單的算計一下即可。
- 職場專業人士創業
職場的專業人士代表有一定的能力、薪資、與財富累積,也代表他們的創業將放棄現有優渥的職涯條件,因此他們創業有很高的機會成本。
有鑑於此,只有當創業項目的利益遠大於他可能的損失時,他才會選擇創業;可想而知,這樣的創業項目應該需要大的資金與心力(心血)的投入,因此他們的創業一定會經過深思熟慮的精算。
由於他們在職場上翻滾多年,對產業價值鏈的缺失、加值、顧客/市場未被滿足的需要具有別於人的認知,因此他們的創業具有一定的社會與經濟影響力,這種人的創業是我們所樂見的。
- 連續創業家創業
對於已經創業多次成功的連續創業家,他們的創業又有所不同。
由於他們對創業的過程有深入的瞭解,因此比較不存在嚴重低估或嚴重高估創業困難與險阻的問題;依據計畫行為理論的架構來分析,只要他們認為這個創業項目可行(行為控制知覺度高),他們很可能不需要精算,用直覺就可以感受創業項目是否可行,而才取創業或不創業的行動。
如果要「算」,什麼時候「算」?
由於創業的風險真的很高,因此創業過程中應盡量降低自己可以掌握的風險,對於自己不能掌握的風險則藉由問題解決能力來面對了;要達到前者的目的,就要掌握一個原則:盡量在產品/市場契合(product market fit)之後才正式投入大資本開創新的事業,且這個大資本必須是自己可負擔的起的,詳請參閱:產品/市場契合為什麼那麼重要?或者產品/市場契合;後者則靠自己所具備的有效邏輯來面對了,請參考:創業家的有效邏輯(effectual logic)思維。
因此,創業「算」的最佳時機為產品/市場契合之後,也就是自己可以掌握的風險降至最低之後,創業項目才需要算,且這時候算才有價值,且算的比較精準;因為當產品與市場達到契合後,創業者瞭解創業項目的目標客戶群、市場規模、顧客喜好程度、產品應具備的形貌、…等等,此時創業者才真正掌握了「算」所需要的實際數字,此時「算」才有價值、也才精準。
「算」包含哪些內涵?
首先是市場調查、技術與獲利分析,以確認創業項目在市場、技術與獲利上是否具優越性與吸引力,主要的工作為:
- 初步市場評估:
這屬於產品/市場契合階段要做的事,也就是以低成本的方式調查市場,瞭解創業構想是否有市場;項目包括(但不限於):誰是目標客群?市場規模與接受程度?並將產品/服務構想更具體化;
- 初步技術評估:
評估技術是否可行、技術的解決方案、可採行的技術手段、技術開發的時間、技術開發的費用以及可能的風險;可採用科技文獻調查、專家諮詢、創業團隊腦力激盪…等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此階段亦應進行智慧財產權分析,瞭解創業構想與技術解決方案是否與他人的智慧財產權相衝突;
- 初步商業評估:
根據粗估的銷售額、成本與投資,很快的做出財務分析;同時進行競爭分析,瞭解競爭者的企業與市場規模、產品類型、產品滿足顧客的情形、口碑…等等;此外並進行初步的法令限制與產業趨勢分析,瞭解外在環境的風險。
即便以上分析的結果為創業開綠燈,但你還應評估以下項目:
- 這個創業項目是否為我的專長、且我是否具有競爭優勢(是否專精)?
- 我所想到的重要「假設」是否都驗證過了?沒驗證的或一時間難以驗證的假設,其風險是否是我可以承擔的?
- 我的資源是否足夠(資本、人派、團隊、機會之窗…)?萬一重大失敗,是否會讓我傾家蕩產?
- 我是否在未來的五~十年間,願意全職投入?
- 產品/服務市場的可獲利時間是否足夠長?根據美國創投業的一項研究顯示,如果一項事業的可獲利的時間短於3年,則80%以上的創新企業會以失敗收場(新創企業3年內往往難以建構起精實的企業體);但若可以獲利時間高於7年,則大部分的新創企業都會獲得豐厚的回收。
創業啟動前的心理掙扎
就算創業項目通過了以上的「精算」,為你的創業開了綠燈;但第一次創業的你,還會遇到以下的心理障礙(恐懼)阻止你採取實際創業的行動,整理如下:
- 千頭萬緒,無從著手?
新手創業往往會遇到一些以前從來都沒遇到過的事情,例如:如何研擬股東協議書、為過去的心血成果做價、股權規劃、設立公司、…等等;好在現在各大學設有創新育成中心可以協助新手創業,找他們諮詢即可,這點真的不用太操心。
- 發現一塊處女地,怎麼沒人進去?
為什麼這麼一大片市場洞開?為什麼以前沒有人想過做這個創業項目?是不是這個創業項目有我不知道的陷阱在裡面?
如果有這樣擔心,有兩種可能,一種就是你真的發掘一塊處女地,真的沒人進去,這時你要評估一下這個創業項目的進入障礙高不高,或是你進去之後,你是否可以建立高的進入障礙;否則你進去之後,別人看有利可圖,又沒有進入障礙,則很快的就有人跟進,你會白忙一場。
另一種可能,真的有陷阱,但你沒察覺到;若你已經通過了產品/市場契合的驗證,你知道你的目標顧客是誰?他們為什麼要買你的產品/服務?意願有多高?這點你大概就可以比較放心。
- 我有什麼了不起,可以小孩玩大車?
我們常常看到商業性的雜誌介紹成功的企業家是多麼有遠見、多麼有毅力,如何從無到有的建立起一個國際性的王國;我有什麼了不起,可以與他們相比擬,也去創業?
事業有大有小,我們找最適合我們的創業項目做即可,只要你通過計畫行為理論的「知覺行為控制」的評估即可,他們是他們,我們不必與他們比;且上雜誌的風雲人物故事都是講好的一面,至於他們的問題點則往往一筆帶過,他們也是人,不是神,我們不必與他們相競爭,也不必。
- 我這麼小、他這麼大,我如何競爭?
創業導師都會告訴新進創業者:找一個小小的市場區隔作為立足點,用心服務好這市場區隔的顧客/使用者。
其背後的含意是,這小小的市場區隔往往是大企業懶得服務的區塊,他們(大企業)「主動讓」給你的;因此在你還沒壯大之前,這些大企業也是懶得理你的,所以不用擔心。
大企業大都是有分紅獎金制度的,他們的員工為了不影響他們的分紅獎金,他們是不會主動找小區塊的市場來服務的;即使公司指派他們要服務這小區塊的市場,對他們而言就像古時候被流放邊疆,他們也不會用心服務這個小區塊市場的。
總而言之,只要我們選擇一個未被大企業滿足的小區塊市場來服務,真的不用太擔心大企業會反過來將我們口中的肉搶回去,除非哪天我們坐大了,才會引起大企業的注意;但當你坐大時,你又何懼之有!
- 我的創意被競爭者偷走怎麼辦?
這的論點我在我需要擔心我的創業構想被別人偷走嗎?有專文說明,於此就不再贅述了;總之不用擔心。
- 這麼累?這麼辛苦?我在幹什麼?
這的確要考慮一下;如果你就是很想創業,那麼,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如果創業只是你的選項之一,那麼你可以依據以上「算」的內涵評估一下,是否值得你去創業?創業一定是「利遠大於投入」才值得投入的啊!
結語:是風險?還是機會?
總結以上,創業是否要「算計」?
我的答案:如果投資大、機會成本高,那就一定要算;反之,如果投資小、機會成本低,算不算影響不大,小算一下即可。
如果你在創業啟動時,眼中所見的盡是風險,那麼停下來仔細思考一下是否要投入創業;但當你一但確實找到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或服務時,局外人所見到的風險就不復存在,你可大膽的去創業。
人生道路很多、也很長,創業不是人生唯一的道路,也可能不是最風光的道路,只是眾多選項之一。
就看你要什麼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