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asvathy(2001)的研究顯示創業家的思維與專業經理人的思維很不一樣,前者擁有有效邏輯的思維,而後者則為因果邏輯的思維(詳見:創業家的有效邏輯(effectual logic)思維以及再談談有效邏輯與因果邏輯),但Sarasvathy沒說為什麼有些人會有創業意圖,他們的創業意圖從何而來?我們在:為什麼有人會有創業意圖?有人則沒有?兼談創業教育的著力點!的文章中,以計畫行為理論填補了這一個拼圖;但我們都知道:有意圖不代表真的會行動;因此,有意圖又有行動力的人,我們就稱他具有創業家精神;在創業家與創業家精神的那篇文章中,我將創業家精神的內涵定義為「開創力」,包括:「勇於創新變革,走不一樣的路、渴望成就一件事、堅毅、發掘機會與把握機會、並承擔風險。」
創業家精神不是僅賦予在創業家身上,只要有開創力的人士(不論是職場人或任何人)我們都稱他具有創業家精神。
那哪種特質的人具有這種開創力的創業家精神呢?
Michael Frese與其伙伴的一系列研究—個人主動性(Personal Initiative)為我們提供了答案。
個人主動性(Personal Initiative)
個人主動性(Personal Initiative, 簡稱PI)為Michael Frese與同事在20世紀90 年代由傳統行動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個人主動性被定義為(Fay and Frese, 2001):採用積極的行事作風(active approach),其特徵是自我啟動(self-starting)、主動性(proactive),並克服在追求目標過程中出現的困難(overcoming difficulties);這句話闡述了個人主動性的三大內涵,自我啟動、積極主動與克服困難。
1. 自我啟動(self-starting)
自我啟動意味著目標不是由別人給予或分配的,而是由自己主動設定的;且這個目標的設定與一般目標存在有很大的心理距離;也就是對行為人而言,這個目標具有挑戰性,非其輕易可達成的;這裡有兩個關鍵內涵,一是自己設定目標、一是目標具有挑戰性。
2. 積極主動(proactive)
積極主動不是指說做就做,而是在往目標前進的道路中,預想未來的需求並做好準備或預防問題的發生;因此,積極主動意味著行為人在過程中試圖獲得回饋、發覺潛在問題的訊號,並制定應變計畫來積極防止這些問題的發生;因此,積極主動(proactive)的內涵包括:面向未來、發覺潛在問題訊號、制定應變計畫、防止問題發生。
3. 克服困難(overcoming difficulties)
長期目標的實施常常會帶來新的問題、障礙與挫折;因此,主動性意味著人們將積極、堅定的應對這些障礙。
由以上個人主動性的內涵可知,個人主動性(PI)可以被定義為一種行為的綜合表現,也就是個人採取積極與自我啟動的方式來實現工作目標與任務,並堅持克服障礙與挫折;這與被動的行事作風形成鮮明的對比,被動的特徵是人們被告知要做的事情,面對困難時往往選擇放棄,並將外在環境視為不可更改的外在條件,而被迫做出反應。
可想而知,個人主動性思維是創業成功的關鍵要素,因為其涉及尋找使自己的企業與其他企業差異化的方法、預測問題、克服挫折,並促進更好機會的規劃與長期的準備;經過Frese的一系列研究,個人主動性(PI)的確與創意產生、創新實施、企業獲利、創業成功等活動正相關;其隱含的內涵顯然與創業家精神相契合。
個人主動性(PI)的人格特質怎麼量測?
既然個人主動性與創意、創新與創業的創業家精神有強烈的正相關,那麼如何在人海茫茫中挑選出具有個人主動性(PI)人格特質的人,即成為重要的課題。
Fay and Frese(2001)在他們的概述性文章中闡述了他們嘗試從多個來源、使用多種方法來衡量個人的主動性(PI),包括: PI 人格特質問卷與面對面的訪談。
工作中的一般主動性(General initiative at work)訪談法
工作中的一般主動性展現受訪談對象過去在工作中的主動性(initiative);這與 PI的自啟動(self-starting)的人格特質有關;訪談者(面試官)可以直接詢問被訪問者(受訪者)有關其過去主動性(initiative)的問題,例如,在過去兩年中,您是否提出了工作上的改進建議?」訪談者隨後追問該建議的性質以及該建議是否是由其本人提出或由是其他人提出的?問項中還會問到:您的同事是否經常提出詢問的問題來理解您所提出的改進建議的真正意義,以量測前面討論自啟動的「心理距離」?然後評估者(可以是訪談者、面試官、或者經過文字編碼後由他人解讀)評估受訪者的這些行為是否為:超出這項工作預期行為的額外新想法。
這種訪談技巧也是我在面試新人時必用的方法,我會問:「您能否告訴我,您在您的人生中是否做過某件事是您做了之後覺得很驕傲(很特別)可以拿出來與我們分享的?」
但這種詢問法有個重大的缺點,它必須依賴受訪者(被面試者)過去的記憶;尤其是在面試這種高張力的氛圍下,受訪者往往腦中一片空白,即使他曾經做過很多,但一時就是想不起來。
基於以上的缺點,Frese開發了一個與當前工作行為以及可以在面試中可靠衡量行為的衡量標準—教育行動(education initiative)。
教育行動(education initiative)(註一)衡量受訪者對目前進行中與工作相關培訓的參與情況以及未來的執行計畫;只有⾮公司要求而引發的行為才是算教育行動(education initiative);這樣的衡量方法係奠基於受訪者在面對現在的工作是否有提出與心理有距離的想法或計畫,並依照此計畫而行動。
克服障礙(Overcoming barriers)訪談法
克服障礙是對追求目標的堅持不懈的衡量;參與者被要求想像必須處理某個問題,例如:「假設你是藍領工人,在一台機器上工作,這機器壞了,你要怎麼處理?」測試者在給予參與者回答的每一個問題都設定了一個又一個的障礙,看看受訪者的反應;訪談者依據受訪者的回應,並給與他們克服障礙的評級。
當然Frese也制定了「自我報告行動(self-reported initiative)」的問卷,以測量受測者PI人格特質,該量測類似積極主動性格量表。
當然只是量測受測者的個人行動性(PI)特質是不夠的,培育才是重點。
創業者的個人行動性培訓
如前所述,根據Frese及其同事的一系列研究,個人主動性與創意產生、創新實施、企業獲利、創業成功等活動正相關,那麼個人行動性(PI)是否可以被培訓呢?尤其是創業者的培訓。
答案是肯定的,且Frese在世界銀行的協助下,在開發中國家或落後地區開始了他的培訓工作,PI Training與STEP。
PI 培訓是基於行動調節理論 (action regulation theory) (Frese & Zapf, 1994)而建構的,該理論認為行動受到目標、搜尋相關資訊、規劃與獲取回饋的影響(看起來與PDCA的架構一致);培訓遵循互動式、行動導向,允許參與者邊做邊學,並立即將上課所學立即應用到自己的事業中。
PI 培訓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它是結合了心理學領域與創業領域的綜合研究,轉化為培訓的指導原則,其以非常實用且易於執行的方式落實個人主動性(PI)。
在 PI 培訓中,目標設定、資訊收集與預測、規劃與執行、監控與回饋皆與個人主動性的三個組成部分中的每一個都相關;例如,目標設定應該具有獨特創新價值並與現行的作法產生心理距離(自我啟動)並且應該是長期的(面向未來(註二));構思備援計畫以確保創業者能克服障礙(克服障礙)繼續實現他們的業務目標。
PI 培訓結合由上而下的行動指導原則與由下而上透過行動與嘗試的學習方法,並以個案研討以及個人與小組活動使創業者得以在培訓期間培養積極的個人主動性,並應用到自己的事業中,培訓架構如表一所示。
表一 個人行動性培訓架構
資料譯自: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rsonal_initiative#Training_entrepreneurs
以個人行動性(PI)培訓創業者的成效
Fresey在世界銀行的協助下,前往西非多哥.洛美(Lomé, Togo) 針對1500 家微型企業進行個人行動性(PI)培訓的有效性驗證;這些企業是從世界銀行資助的政府計畫的申請人中挑選出來的,申請人必須經營他們事業 12 個月以上,員工人數少於 50 人,平均員工人數少於3人,經營農業以外的事業。
Fresey將這1500家企業隨機分為三組:500家企業作為對照組,他們像往常一樣不受干擾的依照他們自己的經營方式繼續營業;500家企業接受傳統的企業管理的知識培訓;其餘的500家企業接受個人行動性(PI)培訓,教導受試者如何設定目標、應對批評與挫折,並培養心理彈性。
研究結果顯示,受過個人行動性(PI)培訓的500家企業在兩年半之後,其與未接受任何培訓的受試者相比,其售額增加了 17%,利潤增加了 30%,並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性;且也較之前推出更多的新產品。
然令人驚訝的是,那組接受傳統的企業管理培訓的500家企業,其與對照組相比,研究人員幾乎看不到任何改善。
當這樣的研究結果出來之後,英國的《經濟學人》在科學報紙《科學》上評論了這項研究與隨後的報道說道:「企業家應避開商業書籍,而轉向心理學的書架。」當然這是一種調侃;好消息是個人行動性(PI)(創業家精神)確實是可以培訓的;了解會計、財務與行銷方面的知識並沒有什麼壞處,然而與企業管理知識完全不同的心理因素確實很重要。
簡而言之,就創業而言,企業家精神比知識更重要;因此,創業教育除了培養創業知能之外,藉由課堂與創業專案,以提升學生的創業家精神更顯重要。
有鑑於此,2006年Fresey及其團隊與非洲烏干達基督教大學合作開始了名為STEP(Student Training for Entrepreneurial Promotion)的青少年創業培訓計畫,並於2009年開始培訓第一批200位的烏干達學生;由於成果顯著,STEP開始在非洲的利比亞、肯亞、坦尚尼亞與盧安達等的大學推廣;在隨後的幾年中,STEP 擴展到其他教育機構,例如職訓中心與中學,以及其他地區,例如東南亞的菲律賓與拉丁美洲的墨西哥。
STEP學生在培訓期間組成團隊並參與真正的微型企業的啟動過程;他們經歷從準備到籌辦事業到管理事業的整個過程;其中包括:識別與評估新的商機、獲取設備與原材料、與供應商打交道、並進入市場向真正的客戶提供產品或服務;STEP讓學員藉由創業實戰更能理解企業家的任務與挑戰,而這是正是培養學員真正體會創業精神與建立「我能做到」信念(自我效能)的關鍵。
STEP藉由協助開發中國家與經濟落後地區的人民開啟了微型企業的旅程,協助他們脫貧,提升生活品質。
結果與討論
- 個人主動性的自啟動、積極主動(面向未來)、克服困難等心裡素質,填補了計畫行為理論的行為企圖與實際行為間的空缺;
- 個人主動性的內涵與創業家精神的開創性精神相契合;我認為兩者甚至可以劃上等號;
- 根據Fresey一系列的研究顯示,個人主動性的確與創意產生、創新實施、企業獲利、創業成功等活動正相關;
- Fresey也建構個人主動性問卷量表與人員訪談法,以量測個人主動性的傾向;
- 最重要的是Fresey建構創業家者的個人主動性培訓機制,以提升受訓者個人主動性的個人特質;並藉由西非大樣本的實證研究證實了培訓的成效顯著,甚至超越傳統的企業管理的效果;這樣的研究成果顯示,積極主動性的思維與人格特質是可以透過培訓來建立的,而這些特質過去通常被認為是與生俱來的;但Fresey的研究成果需要注意的是:西非的樣本都屬於微型企業,平均人數不足3人;對於微型企業也許心裡素質建設遠較經營管理知識來的重要,但是否可以推論到較大型的創業,有待確認;
- 表一的個人主動性培訓架構的左欄其實與PDCA(Plan, Do, Check, Action)的精神一致,只是Fresey用在自啟動、面向未來與堅持這三個面向。
註一:教育行動(education initiative)
不清楚Frese使用這個名稱的原因,也許是Frese致力推動行動導向的個人行動性(PI)培訓(training)有關;在培訓(教育)的過程中,提升學員的個人行動性(PI),也許是Frese將其稱之為教育行動的原因。
註二:未來思考
起先Frese的個人主動性(PI)的三個主要元素為:自啟動(self-starting)、積極主動(proactive)、與克服困難(overcoming difficulties);但由於積極主動的內涵為預測未來的需求並做好準備或預防問題的發生,因此,在培訓課程中,將「積極主動」改為「未來思考」。
參考資料:
Personal Initiative, Academic Accelerator, https://academic-accelerator.com/encyclopedia/zh/personal-initiative.
Personal initiative,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rsonal_initiative#Training_entrepreneurs
PI Training, https://pi-training.org/
STEP(Student Training for Entrepreneurial Promotion)https://step-training.com/
Campos, F., Frese, M., Goldstein, M., Iacovone, L., Johnson, H.C., McKenzie, D., & Mensmann, M., 2017. Teaching personal initiative beats traditional training in boosting small business in West Africa. Science, 357, 1287-1290.
Frese, M., & Zapf, D., 1994. Action as the core of work psychology: A German approach. In H. C. Triandis, M. D. Dunnette, & J. M. Hough (Eds.),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Vol. 4, 2nd ed., pp. 271–340).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y Press.
Fay, D, and Frese, M., 2001, The Concept of Personal Initiative: An Overview of Validity Studies, Human Performance 14(1):97-124.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28997571_The_Concept_of_Personal_Initiative_An_Overview_of_Validity_Studies
Sarasvathy, S. D. 2001, What makes entrepreneurs entrepreneurial? The Darden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University of Virginia, https://effectuation.org/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what-makes-entrepreneurs-entrepreneurial-sarasvathy.pdf.
Thorborg, V. H., 2017, https://www.manager-magazin.de/unternehmen/artikel/thorborg-kolumne-kann-man-unternehmertum-trainieren-a-1175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