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經驗與統計,十之八、九的創業最終都以失敗收場,失敗的比率非常高,人們習慣將創業歸類為高風險的活動;因此,在創業的實務上開發出許多創業的準則、或創業的步驟,甚至創業的紀律,例如麻省理工MIT黃金創業課(比爾.奧萊特,2018,商周出版)的英文書名即為:Disciplined Entrepreneurship,以彰顯創業的紀律;該書按部就班地將創業由0到1分為24個步驟以協助學生建立自己的事業;當然,精實創業、產品/市場契合(product/market fit, PMF)都是協助創業者確認產品構想真正有市場,由定義目標客戶群、最簡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驗證、學習、以致最後確定有市場的產品訴求與屬性、…等等;除非新創團隊成功通過PMF的考驗,才真正有資格籌組新創公司。
不論創業顧問怎麼建議,其重心都是放在協助新創團隊跨出第一步,也就是從零到有,由0到1;至於新創企業如何站穩腳步、後續如何擴大經營,則往往不是創業顧問所關心的議題,好像新創企業站穩第一步,後續就會海闊天空。
如果我們將視角拉大,以創業成功作為探討的目標,則可以發現除了創造價值外,新創團隊還需要另一項不可或缺的能力,也就是企業經營管理能力;也就是:
創業成功=創造價值*經營管理能力
以上的論述也沒什麼特別,但我要說的是創造價值與經營管理能力這兩個創業關鍵成功因素的屬性並不相同,甚至可以說是迥異;如果使用心理學家赫茲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兩因素理論來解讀上面的公式,即可了解創造價值是創業的激勵因子、經營管理能力則是保健因子;也就是創業團隊能為社會、產業、使用者創造價值,則會讓大家都興奮,激勵新創團隊、投資人、各利害關係人、甚至銀行關注到這個創業項目,並為團隊獲得一個很好的起手式,所以我們說創造價值是激勵因子;而經營管理能力則是確保新創公司(或任何公司)能穩步發展,沒有它,新創團隊也可能會開始他們的事業,但很可能經歷過一段艱苦的創業過程之後,公司倒閉;但若有了它(經營管理能力)則新創公司才可能走得遠,甚至大幅成功,所以我們說經營管理能力是保健因子。
深究為使用者創造價值包括以下項目(但不限於):
- 解決使用者長久以來未被解決的問題;
- 挖掘使用者自己也不知道的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
- 創造使用者新的需要或價值;
- …
至於經營管理能力則包括(但不限於):
- 產、銷、人、資、發、財的專業能力;
- 技術的獨佔性;
- 因應競爭者反擊或模仿的能力;
- 獨特的策略或商業模式;
- 因應外在環境(PEST)的能力;
- …
新創事業的三種發展路徑
若觀察新創事業的發展路徑大概可以發現有三種模式,如圖所示,說明如下:
- 由小而大,如圖中間標示(1)的發展線,新創團隊由一個小小的創意開始,公司也小小的,一步步慢慢發展,一方面培養對使用者的了解,一方面培養經營管理能力,重點在於快速學習;如果一切順利,漸漸地就有了自己的事業;這條線是創造價值與經營管理能力相輔相成,逐步建立;
- 圖中下面標示(2)的發展線,新創團隊一開始就發掘到一個重大未被滿足的問題、或解決了一個懸宕已久的重大問題,為使用者、社會創造了重大價值,業務飛快成長;這時新創團隊的經營管理能力還跟不上業務的發展,以至於新創團隊需要引進專業經理人來掌控事業的發展,例如:Google、Apple到業務成長到一定規模之後,董事會即要求創辦人引入專業經理人來管理公司,以防公司失控;當然,若有人出價購買公司,則新創團隊就將公司賣出,另去創造新的價值,這也是為什麼美國、以色列的新創公司並不急於建立經營管理能力,反而期望將公司賣出的主要原因;
- 圖中上面標示(3)的發展線,代表經營團隊已經具有很好的經營管理能力,想進一步創造價值或發展;此時,經營團隊在產業的變動中尋找機會,或尋尋覓覓新的商機,以發揮所長;若發現值得併購的新創團隊則併購之;這也是經營良好的老企業併購新創團隊的模式。

圖 新創團隊發展的三種模式